第301页

希腊工匠便将炭笔让给了埃及工匠, 双方你来我往,立即以白板为基础,炭笔为工具,飞快地“讨论”起来。

讨论到最后,双方发现他们其实是殊途同归,最终得出的结果是完全一致的。双方相视一笑,相对行礼,认认真真地道了一声:“谢谢!”这才各自退下。

撒尔又惊又喜,忍不住又看了一眼伊南,心想:果然……不用花大把的时间学习语言,工匠们也能自行沟通。

伊南心里自有她的小算盘:现阶段世界各地从事建筑的工匠,最擅长的恐怕都是平面几何、立体几何和一些比较浅显的力学——这些足以让他们修建出坚固稳定的建筑。

这些领域的设计与计算都离不开纸面的演算。现在人类还没有发明“纸张”,用泥板或者羊皮纸画图较为不便——像她刚才这样,使用白板和炭笔,恐怕是最方便的边画边算的方法。

这就像后世全世界的建筑设计师都能使用绘图软件绘图一样,有些内容,不必言说,可以用图形和计算来交流。

这边撒尔也渐渐明白过来,立即吩咐下去:叫人准备大批用白垩涂成白色的木板,再取一些炭笔来,供工匠们使用。

但是在伊南这里,她还有另一个重要问题没有解决:进制问题。

巴比伦人沿袭了苏美尔人发明的数字与进制系统,因此使用的是六十进制。而目前埃及人、希腊人、罗马人……都是在使用十进制。

因此刚才埃及工匠看希腊工匠的演算过程,觉得实在是没问题。但是底下的巴比伦工匠就看得一脸懵圈:——这些都是啥?

会后,伊南又花了些水磨功夫,一个一个去询问所有的工匠,问他们习惯于使用何种进制,习惯如何计算,最终得出结论,使用十进制的工匠人数最多,其次才是六十进制。

事实上,六十进制对于早期苏美尔人,以至于后来的巴比伦人,都是很适合的进制:因为他们热爱商业,六十进制能够帮助他们用较少的空间记录较大数量的商品。

但对于更加擅长几何学和建筑设计的埃及和希腊人,他们似乎还是更加喜欢使用十进制。

两种进制的混合使用,也让工匠之间的沟通出现了很多问题。

不得已,伊南干脆决定:还是我来吧!

她要引入的,自然是“阿拉伯数字”,也就是印度数字。

虽然将来所有这些进制都将被数字世界的二进制所统一,但是在数字时代到来之前,推动人类的数学大踏步的向前迈进的,还是十进制记数法和那些来自印度的数码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