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9页

维特鲁威突然感觉自己上了当:这女人当初带他来的时候,口口声声说要一个“对大图书馆熟悉的人”陪她一道。可现在看起来,明明这个女人自己对大图书馆就很熟悉。

但要他抽开手——年轻的罗马人却又有点儿舍不得。

“到了!”

伊南喜孜孜地停下脚步,抬头望着眼前一座略有些东方式样的建筑,转头望向身边的年轻人。

“这里?”维特鲁威感叹道,“这里我知道,但是我从没有机会进去……”

他话都还未说完,就睁圆了眼:他看见伊南上前,向看守这处的工作人员出示了她一直挂在脖子里的那枚徽章。

“二位请进!”守门人躬腰躬得很深,脸上显出十二分的崇敬。

维特鲁威傻愣在原地:……这样也可以?

半晌,他才拍一拍后脑,心想:那枚徽章可以让她自由地出入亚历山大灯塔,为什么不能让她也同样地自由出入大图书馆的“禁地”呢?

他一抬头,看见伊南已经置身室内。守门人正一脸古怪的看着他。维特鲁威赶紧加快脚步,走进了这座“宝库”。

这真是一座“宝库”。

维特鲁威迈步进入,只见厅内颇为明亮:屋顶镶嵌着用云母片和小幅玻璃制成的天窗,光线从那里漏下来,照亮了四周墙壁上放满卷轴的书架,书架旁架着木梯,似乎在等待着人们使用。

室内正中的天窗下,放置着一张供使用者阅读的空桌子,旁边是固定在桌上的灯架,用于在晚间的时候放置油灯。

伊南已经站定在这间屋子里,笑眯眯地望着他,并且伸出手,似乎在说:请吧,请随意阅读。

这座建筑维特鲁威来过不止一次,他一直很好奇这里面存放着什么样的书籍,却从未被允许入内。每次守门人都告诉他这里是“私人藏书馆”,未经主人允许,不能入内。

甚至在亚历山大港战役中,这座建筑也一直有人积极而严密地守卫,以防有失。维特鲁威带人救火的时候,这里的人懂得“唇亡齿寒”的道理,也一起参与了灭火行动。

今天这座建筑终于向维特鲁威敞开了大门,他没再客气,伸手去架上,随意抽取了一卷羊皮纸绘制的卷轴,缓缓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