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页

在场最怵的除了几个起先不以为然心怀有异的藩部首领外,就是匈奴使者了,胆战心惊,这一刻无比庆幸跟大魏达成了停战共识,想想匈奴如今混乱的朝纲,不由暗下决心,一定要找机会跟十三公主,不,跟淑妃好好谈一谈!

其它各国使臣此刻也是心情各异,尤其高丽日本交趾等小国,更坚定了日后朝贡大魏的决心。

而黑汗大食等较远的几个国家使臣则在心中暗暗思忖,是否能找机会得到这样的火器,带回自己的国家。

而在专门划分出来的区域中千里迢迢从天竺欧洲等国来的商人和求学者,看到这一幕也纷纷心潮澎湃,恨不得立刻就得到新式火器,带回各自的国家,届时一步登天不是梦。

元清帝不得不将心里的怒火倒暂且放到一边,区分起各式各样的心声来,筛选重要信息留后待用。

元佩也立在朝臣中,观察着众人的神情,暗记在心,毕竟他是要在大魏生活一辈子的,做不到像邵岩几个那样对外界反应无所谓。

不过他倒不怕这些人打新式火器的注意,所有参与第一支火器创造的匠人全部都在实验园养着,重兵把守不可能出去。

如今实验园已经建的如同一座小城,他们参考后世的模式,该有的一应俱全,不怕他们会反悔,再者也不敢。

之后批量制造用的是流水线,工匠们只负责分给他们的零件,最后的拼装全部由他、肃王和邵岩亲自完成。

而且每一杆枪都分配到了个人,上头刻着每一个枪兵的名字,一旦丢失损毁或出了其它问题,便由此人负责,轻则军棍,重则开除军籍就地处置,一旦背上了叛国的名声,这些人不但自身,连带整个家族蒙羞,牵连的是整个家族的前程。

再者古代不比现代,这种重罪可以直接诛九族。

他相信不会有人傻到主动去做这样的事,不过还是得提醒提醒肃王跟邵岩,加强对火器营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