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3页

有了这两样,他对制造出银票信息十足,只等适当的时机制造发行。

同样的还有银行。

通过这一年多与辽匈奴等诸国的贸易,元清帝已经太清楚掌控经济命脉的重要性。

不说其它,单看这个冬日去辽国收羊毛的商户所得,几乎扼住了草原上一半牧户的生计来源,而羊毛脱脂技术只有穿越者懂,确切说皇后懂,她小时候亲眼见过。

而就在一月前,他用这项技术从辽国换取了千匹优质种马,大魏虽也有草场有马匹,但因自隋后连续不断的战争,导致良马渐缺,尤其是优质种马,千匹看似不多,但若培育的好,便能诞出更多良马来。

梁才人离去前留下的记载中,似乎天竺也有良马,据说不但耐得住严寒酷暑,还可长途疾驰,只是她记的不是很准确,怕弄错所以没有立刻就提起,既然要走,便也不管对错先写出来。

元清帝已经派了人去天竺打探,想来再过些日子便能有消息。

不过即便天竺有良马,羊毛脱脂技术还是得给辽国,所谓将欲取之,必先予之,大魏如今各行各业兴盛,并不差这一项,等细绒棉种植开来,棉织品也会随之增多,还有只在上层流行的羽绒,便也不只局限于毛织品。

而且一旦辽国牧民开始从羊毛赚到钱,那么选择养羊而弃马的会越来越多,百姓的思维没有那么复杂,既然羊毛赚钱,自然就会多养羊,就如前两月在大魏流行的稻花鱼一般,听说非但不影响水稻生长还能收获卖得高价多添一门进项,便纷纷效仿养了起来,若能叫辽人弃马养羊,那如此一来辽人的好战之心便会被磨的越来越少。

大魏有强大的军事做依靠,日后若又能紧紧捏住各国的经济命脉,还何惧战争,只怕届时反过来倒是辽和匈奴惧怕开战。

所以元清帝开始琢磨起了银行这件事,不过目前只在心中有了大体构思,要真正开始着手进行,还是得在等一等。

不提元清帝的思虑,跟随着军队一道去抗洪救灾的,还有太医院的太医,以及部分医学堂的学生,一来帮助救治灾民,二来防止因尸体过多造成瘟疫。

俞小六也在此行的学生队伍中,虽说这一回不是破案是治病救人,但因他是元佩的第一个学生,最先得到他的亲自教导,虽说叫他诊脉治病及不上那些太医们,毕竟他才只学了一年,但一些外科小手术他要比这些太医更熟练,都是在真人身上亲手练出来的。

所以这一回要上前线,他也报了名,事实上他们法医科报名的人不少,但被准许随行的只有他一个,按师父的说法术有专攻去了只是添麻烦,若非他外科手术做的不错,太医院也不会批准他跟来。

俞小六,嗯,现在该叫俞生,是他自己给自己起的,俞生,余生,余生他将凭所学为生者权为死者言,绝不辜负师父的看重和教导,生也算新生,他从人人鄙夷的贱民到如今受百姓称赞的俞医师,何不是新生?

俞生随同来的几个学生坐在一个马车里,这次为了赈灾,圣上特意调了数辆四轮马车来,除了分给随行的医者三辆,剩下全都用来拉了货,随行的士兵,除了先行兵骑马先走一步,剩下大都是随车步行,守护物资,跑一段停一停,稍加歇息然后再继续。

叫俞生和几个同伴瞧着心里不是滋味,毕竟整个队伍只有他们这些医者全都坐着。

“要不我们也下去跑一跑?”有人迟疑道。

“还是算了吧,你觉得你能跟得上?万一掉队更添麻烦。”

“就是,还是想想到了灾区该如何救人才是,术业有专攻,咱们擅长的不是跑步而是医术,只要到了灾区记着多救些人就好。”

“这倒是,听说大名府被淹的可惨了,咱们到时候恐怕有的忙了。”

……

然而还不等到大名府,才到开封,沿路的情况便叫众人心惊。

无数衣衫褴褛的百姓沿路而来,有的携家带口有的孤身一人,踉踉跄跄,看到军队过来纷纷跪地磕头,哭喊着求救,士兵们于心不忍,但仍旧紧紧握着手中的刀,看护着物资。

领头的营长见灾民越聚越多,立刻吩咐手下士兵拿起扩音器沿路叫喊,告诉灾民们会很快在城外设置救灾点,让他们去那里等着。

俞生看着车窗外的情形心中大受震动,他虽贱民出身,但住在长安城从未缺过吃穿,还是头一回见到这样凄惨的情景。

大约以为马车中坐着重要人物,马车经过时,一个抱着襁褓的女子忽的拼尽全力撞了上来,死死抠住车壁:“求求大老爷救救我的孩子吧,孩子已经发了整整一天热了,我实在没有办法了,大老爷心善,要我做什么都可以!”声声泣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