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8页

大魏有周相,大辽有韩相,韩石在当今是与太傅周宗夔齐名的人物,他做了将近二十年的大丞相,辽帝对其十分信任,韩石对辽帝也是忠心耿耿,然而韩家却与太子有着龃龉,前太子妃病逝后,太子想要与韩家联姻,为怕韩家不愿意,他私下引诱了韩家女,却被韩家人识破变相拒绝,太子自此记恨在心。

不过这也是辽帝更信任韩石的原因,恐怕没有哪个年迈的皇帝会愿意看到自己的丞相与太子走的过近。

韩石也许是真的看不惯太子,或许是顺势而为,总之韩家并没有参与夺嫡一事,至少韩石这一脉并没有,哪怕韩倬后来与刘愿走得近,在本就偏宠幼子的辽帝看来只是两人私交。

但也正因为韩家不站队,又曾拒绝过太子,被太子记恨,韩石的死说是许王所为,但当时那般危急的情况下,未必没有太子在其中做了手脚。

从欣赏人才的角度,肃王对韩石的死感到可惜,但站在大魏的角度,韩石的死却对大魏来说是好事。

没了辽帝又没了韩石,太子皇长孙和楚王还在为皇位互搏,大辽气数已尽。

不提肃王如何与韩倬寒暄,大魏这边,得到了元清帝的准许,安王雷厉风行办起了银行。

当然在这之前得先组建财政部。

户部执掌全国疆土、田地 、户籍、赋税、俸饷及一切财政事宜,银行本该纳入户部管理,但如今大魏商业繁盛,并且日后随着大航海的开启,只会越来越繁荣,所谓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元清帝便想要将财政从户部分出来,单独列一个部门专职管理。

商业的繁荣带来的便是商户的逐增,这些年元清帝有意扶持商人,给了皇商义商的名头,聪明的商人们也立刻把握住了机会,大把大把的慈善捐款往出撒,来成全自己的名声,加上创造发明奖连带发展出的商行或店铺,也渐渐让百姓们改变了对商的看法,谁不希望自己发明出来的东西给自己带来切实的利益。

创造发明奖诞生出一个个新兴行业,百姓们选择行商的越来越多,只是区别在于有人只养家糊口,而有人趁此成了豪商。

于是随之而来,便是商税。

魏太祖一统中原后,便废除关税,只收市卖之税,并且细碎物品和农具书籍免税,也就是说百姓小本经营的吃食小摊等几乎都是免税,只有那些贵重物品以及大笔买卖的商人才需要缴税。

后来神宗时添加了住税和市肆门摊税,从此买卖宅院都需缴纳百分之三的税金,不过市肆门摊税却并不包含百姓经营的小本食摊,只对城中主要店铺有效,譬如一城内人人皆知的酒楼客栈等等。

而如今越来越多的商铺林立,这些商铺背后或多或少都有着官员勋贵的影子,所谓官官相护,人情往来,市肆门摊税对他们而言根本不起作用,只有那些无背景的商人才会按时缴纳。

元清帝这一回分出财政部,便是想重新制定商税并且加强执行力度。

他打算按照交易金额来收取商税,交易达到既定的金额,便需缴纳相应的税金,从而正规商税。

譬如原本刊印售卖书籍是不收税的,但如今随着文化入侵计划的施展,由穿越者们整理售卖出来的小说话本还有各种画册周边等等越来越多,这两年甚至远销到了其它诸国,这样大的销量,不可能不收税。

还有纸张,原本纸张亦是不需缴税的,但如今纸张分出了各种类别,尤其卫生纸,早已应用到了大魏每家每户,并且远销各国,虽说一叠纸巾最便宜不过一文钱,但每日都在不停的消耗,收益十分可观。

皇家造纸署所造的纸巾可以不收税,但别人呢,譬如当初最先售卖卫生纸的庆康大长公主,单单卫生纸这一项就给她带来了不少的财富,遑论其它,元清帝念在她是长辈又识趣的份上对她规避缴税的做法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现在建起了财政部,便需得统一对待。

除了本国商业还有关税,这些年各国交易越来越多,之前是为了打开市场,拿捏各国的经济命脉,如今也该收取关税了。

至于具体如何实行,元清帝完全撂开给了安王和陈停,是器重也是考验,若他们连这点问题都无法解决,他又如何放心将财政部交给他们。

安王确实很苦恼,他现在对行商一事驾轻就熟,就没有在他手里起不来的生意,而且还不是依靠系统,毕竟系统只是给他提供商品提供模板,具体如何营运靠他自己,嗯,以及他从穿越者那里学来的一些现代经营理念。

但他对政事却是束手无策,虽不能说是一窍不通,但也差不多,为了避免皇兄猜疑,他除了节日朝会基本就没去上过朝,而这也是他身上头一次有了实职,什么都很新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