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5页

守节再次大笑,说道:“放心,石大人。这是我们赵家内部的事。如果我失败了,也不会让这些人失去掌握,让他们危害到我们赵家的超然地位。如你所愿,我有一份名单,就在我新府邸的书房里,书架下面有一个暗格,挪开书架,就可以找到它。”

石坚让他说得哭笑不得。他存在就可以将这些人掌握过来?如果让他得逞,宋朝分裂,最后天下大乱,还不知道谁会脱颖而出。就象陈胜吴广起义,最后得利的是谁?一个不出名的刘邦。后来元末天下大乱,谁会想到朱元璋最后成势。他会掌握?就是石坚也未必能够说掌握。

赵家,最后还不知姓什么家。不过有一点,中原百姓将会有一半人死于战火之下,一个历史上最有希望的王朝,甚至连历史上的北宋都不如。契丹也会长驱直入,到时候不要说幽云十六州,还不知道丢掉多少州。

但石坚没有反驳他这种病态的自信。低声喊来范仲淹,让他带人将这份名单找来,进行抓捕。

赵守节一直微笑地看着他安排着行动,等他安排好了,才问道:“我再问一句,当年我太祖之死是对还是错?”

石坚没有想到他问出这个问题。当年之事,疑点众多,但宋太宗比起宋太祖来,才华大有不及。

首先定都之事,赵匡义为了节约民力财力,不愿意迁都。事实上以后为了拱卫这一片平原地带,每年驻扎近三十万禁军于京城,四十多万禁军于河北河东三路。浪费的财力不知凡几。如果迁都长安,最少可以节约近半军队。还有,如果迁都长安,后来也不会让金国将君臣全部俘获,事实上金国打到陕南时,兵力也疲软了。迁都长安还有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政治与军事重心西移,西夏远在咫尺之间,西夏想要成事的可能性压缩到最低。这样宋朝就能收羌蕃勇士为士兵,放宁川平原为牧场,无数的战马造成更多的骑军,最少在兵力机动性上不逊于契丹多少,再加上庞大的国力。也不会在军事上一再处于下风。实际上石坚在真定府就调动了大量的骑军,如果没有将宁夏收回来,可能吗?

然后在战略眼光上,宋太祖为什么连远在天边的南汉都收回来,而近在眼前的北汉没有收?攻打了一次后吓了吓就放了手。这是利用北汉分散契丹的注意力。当时北汉因为宋太祖的这一次攻打,不敢再冒犯大宋的威严,也就是说他们不敢与契丹联手进攻宋朝。它的存在对宋朝没有威胁。但宋太祖眼光远大,一眼就看到契丹将成为宋朝的头号强敌。因此提出先收幽云十六州,将长城夺回来,再下北汉的战略。然而宋太宗反其道而行。最后结果就是那样了。

最后是没有容人之量。在宋太祖手上,几位皇帝国主的什么,虽然没有了人身自由,但活得也算是滋润。可到了宋太宗这个化学大师手上,一个个没有了。这才引起李家的害怕,李继迁反出北宋,直到元昊的崛起。

可以说,如果宋太祖还能活上十到十五年,北宋的局面将会换成另一种样子。只是德昭德芳那时候都快四十岁的人了,怎么摊也摊不到宋太宗继位。宋太宗这一脉是其不幸,可是对天下汉人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可这话现在不能说。迁都也没有必要说,马上热武器代替冷兵器,关隘之险也没有多大作用了。石坚只好说道:“当年之事,虽然疑点颇多,可是我没有生活在那时候,不知道祥细情况,就象本官不信神怪一样,也不反对别人信仰。我只能说,我不能做任何品价。”

这已经算是石坚说了公道话了,但这个赵守节嘿然一笑,说:“心里话?如果石大人言顾而其他,等一下我也要言顾而其他,及彼之身了。”

一干君臣望着石坚,这个问题问得刁钻之极,无论石坚怎么回答,都讨不了什么好。

石坚说道:“当年之事,已经过去了多年,你现在提起,又有何意义?还有,你也看到了,现在国泰民安,这也是太祖太宗一生的追求。”

守节冷笑说:“国泰民安?不错,现在因为你的出现,让大宋看到了希望。可你有没有想过,就是你将所有事务安排妥当后,离开朝廷,也将成为史上的一个佳话,可大宋多少例子因为而破?为了让文人进谏,太祖说刑不上士大夫,可你公然没有经过朝廷的允许,擅杀一个上州知州。外戚不得参政,可你官居一品。为了让大臣不得专权,层层掣肘,可你总揽一国军事政治。为了防止武将专权,造成唐末割据局面,可你现在大肆宣扬武将。不错,你马上就退隐了,我不怀疑你所说的话。可自你这个头一开后,为以后权臣找到借口,一旦其中有王莽之辈,太祖的所有心血,都将白白浪费。”

这也不是没有道理。虽然石坚没有野心,可不代表着别人没有野心,石坚这是开了一个坏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