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页

兴唐[校对版] 午后方晴 1596 字 2023-03-15

“就是做白绁布的那种植物。”在洛阳东市上转过,看到了这种棉布,售价还是很贵的,也问过一些,大多数是从大食进口过来的,西域高昌与岭南也有一些人引种了。岭南的最次。具体情况不得而知。大约估摸着纺织手段很落后,李威就担心如果连脱籽都用手工强行剥出来的,那么效率很低了。这一段时间,让许敬宗弄得什么心思也没有了。许敬宗一死,这些事也将它提到议程上来。

不管效率如何低,至少弄一个什么棉被,棉大衣的啥,冬天的小日子好过一些。

可怜的棉花就被他这样用了。

纺织他不懂,可是产量却有办法会让它提高一些。这不算是占地抢粮,毕竟为了桑麻,国家也拿出大量耕地,在种植。

棉花嘛,李威还将它当作了棉大衣棉被,其他的人全当作了耳边风。不过太子刚才说得很清楚,不求样样成功,只求成功一两样,对国家都有裨益的。因此都没有反对。

于是呢,这个变废为宝,立体养殖,再次被大家疏忽了。

当然,要做的事还是很多的,山坡上的杂草要除去,最主要的是沼泽里的芦苇,这个除去却是很头痛的。不过这不是行商,没有顾忌,大家都在商讨,居然不知不觉地,天就到了傍晚。

李威才拍了拍手,对朱敬则他们说道:“今天就到此吧,各位,莫要忘记了,家中还有一个人在等着你们。”

就是指李威赐的宫女,这个捉狎,让大家又是哭笑不得。但李威只顾着好心了,却疏忽一件最重要的事……

第151章 坊间谣传 再让大义

棉花的种籽比较好办的,问题是脱籽纺织。其实纺织也好办,虽然纤维不一样,可在麻与蚕丝的纺织缲车上改进一下,还是可以的。再说了,李威也不要求什么工业革命。黄道婆的纺织机器他不懂,可那张弹棉花的弓,却依然记得。也种过棉花,嗯,仅于此!

特别脱籽,唐朝中原肯定没有相关的机器,那怕是最原始的机器。这要看岭南与高昌等地有没有,如果没有,甚至还要到大食看一看。当然,都不一定到大食去,询问一下大食的商人即可。

正在准备操办时,忽然就听到坊间许多谣传了。

怎么查案子的,不大清楚,可传得神乎其神,什么贺光珍五探许家庄,什么关福星夜连闯八百里,等等,就差一点来一个五鼠闹东京。这些传言并不可怕,任何朝代都有,往往有可能面目皆非。主要李威听到一个最可怕的谣传。有的百姓很会联想,于是说了,皇后执掌了大权,迷惑了皇上,看到太子英明,授使许敬宗刺杀皇太子的。真正的幕后凶手是武则天!

还有敌人的,比如明崇俨,许彦伯也在洛阳,没有判问,但李威琢磨在这风头上,他们不会象许敬宗那么胆大。估计明崇俨呆在申州,都十分害怕了。至于许彦伯,祖父大人一死,他只能惶惶不可终日。要么各个对武则天不满的大臣,他们都是老成持重之辈,万万不会做出此事的。因此,有可能来自民间自发的议论,毕竟这是一个男人的时代,看到武则天协助李治处理政务,有些老百姓想不开,特别是一些大儒,十分反感的。

许敬宗倒台,母亲无疑失去了一只胳膊肘儿,加上灾情,贺兰敏之等外戚不争气,就包括杨思俭这个“亲家”都给她增加了许多麻烦,特别是许敬宗做下的这件事,而许敬宗又是她的宠臣。再加上这种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