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6页

兴唐[校对版] 午后方晴 1497 字 2023-03-15

羁,就是马笼头。縻,就是牛缰线。羁縻的意思是来去任便,彼此不相干涉,一方面要“羁”,用军事手段和政治压力加以控制;另一方面用“縻”,以经济和物质的利益给予抚慰。也就是胡萝卜加大捧,拥有高度自由,听话了,跟我混有好处,不听话了,立即整死你。最大的是羁縻都护府,然后是都督府,州与县。姚州原来是州的,防止吐蕃东下,升级为都督府的。

打也打残了,听也听话了,象大小勃弄顺便大军一路西追,直接都给灭掉,按理来说,要班师回朝了。

然而就在战争结束时,又发生了一件事,梁积寿上书,之所以蒙俭能征得近二十万的叛军,不是洱海能有这么多军队的。洱海不小,可也不会有唐朝一个大州大,二十万叛军是什么概念?再抛去细奴逻等部支持唐朝的军队,是近三十万军队,十取一,也要三百万老百姓,这个人口密度对于现在的南诏是不可能的。

当然,也不是吐蕃派士兵过来的,否则都不会这么顺利的战胜了。再说,下了南诏,吐蕃失去了天和地利,得不偿失,况且吐谷浑没有消化,也没有到重新开战的时候。主要还是来自后方的望部,也就望苴蛮等部支持。

但这一次大军惨败,各部元气大伤,因此就着秋高气爽之节,大军一路南推,顺便将南诏这些各部族一道解决。

这与原来梁积寿临走前,所商议的不同了。

看完了邸报,李威眼中也很迷茫,其实往南各部十分贫瘠,所以朝廷一直不大感兴趣。梁积寿为什么要向南进军?

就听到李治问道:“弘儿,朕问你,梁积寿临行前,曾经到过东宫,与你交谈了很久,你说了什么?”

原来以为梁积寿变卦,是李威指使的。

第192章 人为财死 鸟为食亡

“启禀父皇,儿臣原先对梁将军发讨南诏事宜皆不清楚。那天只是听了梁将军解说个中原委。儿臣是说了一些话,可无非只有两条,第一条是攻心为上,攻城为下,第二条分而化之。其他的都没有说,要么说了一句,吐蕃出兵的可能性极小。”

无论那一条,都与梁积寿继续率兵南下,毫无干系。

其实梁积寿这样做,很让朝廷担心的。毕竟朝廷调动的主力军队不多,以僚治僚,大多数动用了蒙舍诏等部的人手,只是梁积寿指挥得当,与蒙俭散兵游勇形成对比,才获得大胜的。

梁积寿的建议似乎也有道理。可是自己的军队少,孤军向南,离姚州远了,等于离大本营远了,似乎很与当初薛仁贵大非川大败相似。首先供给就很困难的,要么就是以战养战,那样做的结果,会使各部倒向吐蕃倒得更快一点。还有,吐蕃一直不大安份的,战胜了他们不会动弹,战败了,说不定就能从前年在金沙江上修的神川铁索桥上跨过来,砍一刀。不仅于此,吐蕃还在丽江一带建立了拉布区,唐朝人称为神川都督府,似隐隐作为东下的桥头堡。

总之,有许多弊端的。或者梁积寿行军作战与李靖那样神奇,那才不会出事。

既然不是儿子好大喜功出的主意,李治不由沉思了。主要是远,感到有些不大妙,可无法及时通知。拉成了直线,几千里路,可是此行山高水远,山路还是很多的,七弯八扭,又是攀山越岭,折算下来,一万里路都不止。不是洛阳到长安的大道,就算用快马通知,每天能跑五百里路就算不错了。一来一去,最少两个月时间,等到下诏收兵的诏书发到了云南,早就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