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4页

兴唐[校对版] 午后方晴 1238 字 2023-03-15

既然想当那个啥,又想立牌坊,李威只好逼他们一逼。

这仅是第一步,第二步将各个出海海商记录取来,将他们记录下来的航线,当地的地形出产人文状况一起总集起来,制成册,就包括梁陆二人提供的那些知识,印成册,每一年来一次逐步完善,为后面航海的人提供方便。

第三步就是让梁陆这个集团分家,去岭南时因为人手不够,喊了一些好友,李威也同意此举,让这些人独立出来,理由很简单的,梁陆册封了散官,其他人眼红了。然后再上书,指责这种良商制度,当真全国良商仅是在两京或者是沿海一带?梁陆二人拿了三万缗捐了甲等良商,好,我们拿五万。将这一滩死水搅混了。

很快风声就传扬开来,官员也听到了,不知道内情,觉得不好。无论关税或者糖税,成了朝廷一笔不小的收入。两渠不提,以后归还朝廷,朝廷经济也会宽松一些。可在海外制糖怎么办?难道派税吏到海外收税去?

李威将几位宰相召集起来。

现在他不是监国,有违制度的。不过第一批商人是纯正的商人,势力薄,有可能让官员看不明白,然后出台什么命令,就坏了好事。于是对这几位宰相说道:“孤也听到议论声,可是当时制度已经允可他们在海外经营,是朝廷,不能言尔无信。”

但沾到利益,恐怕官员也会朝令夕改,没有说服力,又说道:“各位相公,再说只有五十年时光,这些地方纵然开耕,委实不易。虽得了利,以后归是交还给朝廷。不经营就不能成为熟土,有了更多熟土,也能为人口增加,土地吞并严重,寻找一条出路。只是小损其利,却是关系到子孙大计。有了百姓有了熟土有了收益,才是开疆柘土,不象突厥或者高丽,朝廷无益,每一年还要用兵,增加费用支出。还有,那天戴相公也说过,明年后年两渠经费之难,孤没有全部将计划说出来。经费自有去处,可能各位将此阻挠,正打乱了孤的计划安排。”

到了这个级别,就没有一个脑袋瓜子笨的,李威说到此,皆先后明白。

这才将朝堂争议声中止。

然后等各方反应了。

整个唐朝将地产与固定产业加在一起,上百万缗钱的屈指可数,但超过十万缗钱的还有不少人的,超过一万缗钱的更多。当然占总量比例很少,可李威需要的并不要多少人,只要有那几百户或者上千户垂涎就足够了。

开始比拼耐心。

然而他心中一直担心的事发生了。

这一天在东宫看书,李显跑了过来,说道:“大哥,帮我。”

“怎么啦?”

“是我的王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