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8页

兴唐[校对版] 午后方晴 1331 字 2023-03-15

“殿下离开,有许多人认为得计,其实不然,天后……到时候这些人会后悔万分。离开一年半载,正好将这风波避过。皇上虽舍不得权……身体也不大好,行事不及早年英明,但不至于是暗主。殿下一走,沙场生死难测,必然会扶持雍王以防万一。这也是某些人最想看到的,可殿下终是太子,一旦回归,这些人所布置的只能象是烟云,风一吹立即散去。而且雍王急躁,与天后不和。殿下之智,在天后面前都是噤若寒蝉,况且雍王殿下!陛下若有举动,不是相助雍王,是直接使雍王与天后对决。又能让陛下两相比较,谁能更好地继承大统?天后也能比较,谁对她更孝顺。”

这些话已经说得更明了。

呆在东宫,没有逃户之事,也面临着皇上皇后与李贤两方面的压力。去了青海,抛去胜负不提,也是一退着。退一步海阔天空,反正呆在东宫刺眼,皇上就是不退位,难道太子敢兵变不成?但一退,压力缓解,就是扶持李贤以防万一,太子替国家出生入死,老子在后面抽梯子,夺儿子的太子之位。那样太子就有兵变,史书都不会太过讥之。

这可是十八万大军,带一半人杀回洛阳或者长安,李治也乖乖将皇位交了。什么阴谋阳谋,在绝对实力面前,是一朵小浮云小浪花。当然,李治也不会做出这种傻事。

裴行俭继续说道:“朝中殿下勿用担心,只要太子安然无恙,许多大臣心志已坚,象郝相公他们绝对不会舍弃殿下,而选择资质稍差的雍王殿下。至于一些墙头草之辈,这些人用与不用,不足惜也。并且殿下去青海有最大的一个好处,无论是什么朝代,都不能忽视将士的作用……此次大会战,从两京挑去了许多羽林禁卫虎贲……太宗虽以玄武门耻之,可局势所逼,不得不发,若不是领军多年……”

说得断断续续的。

“殿下贤慧,已成大势,然力不足也。若是青海回归,则真正成了大河之势,纵然艰难困阻有若龙门之险,也如殿下所言,水流向下,无人能阻也!纵然是龙门也不能阻挡这个大势。”

这些想法是裴行俭逐磨了很久,说出来,是交心之言。

“那么裴侍郎可有什么对付论钦陵的良策?”

“殿下教给李相公那番话,臣已看到,就凭借这份眼光,整个朝廷不会超过五人矣。”

李威暗叫了一声惭愧,若不是记下了一些后世知识,就是学了李靖的兵法,也不会有这份眼光。

“臣在东都,没有到青海,教也无可教。可是论钦陵也有短处,如殿下所说,吐蕃人怕热,天热之时,论钦陵不会与殿下决战。这就赢来了布置的时间。吐蕃人国力贫弱,本来有许多矛盾,此次大战论钦陵也想速战速决,缓解压力。因此熬一熬,论钦陵自会退兵。只要他退兵,可以收复一些失地,也可以向朝廷交待了。也许有人不满,但殿下不败而归,有薛仁贵前例在先,其他人也无话可说。吐蕃是全民皆兵,召集容易,战时召集,战后返回。因此国小,却能屡屡召集重军对多对少。可同样有缺陷,因为战士平时是牧民,除了少数驻军外,大军不能做到时时集合,若能抓住,又能制作战机。但殿下务必记住,切莫贪功,大事可成也。”

当然,说起来容易的,做起来未必是那么回事。

……

诏书在万众瞩目中下达了,让李威任洮河凉州两道行军元帅,统领十八万大军,以征吐蕃。但诏书又颇耐人寻味,李威担任了行军元帅,李敬玄继续担任大总管。李治反正不想让李敬玄立即返回朝堂了。而且互相掣肘一下,李治也会安心。他也害怕儿子带着军队不与吐蕃交战,却拢于手掌,杀回洛阳。

李威没有在意的,李敬玄不谙军旅,不懂就不会干涉,又是“自己的人”,那么只能配合。若反对,李敬玄不开心不说,如何处之?难道让他做副总管?以他现在的地位,做副总管太过委屈。因此不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