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2页

人常说一句话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不是说三十岁才懂事,四十岁就完蛋了。

这是出自《论语》中的一段话,原来一句是孔子说,吾十有五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腧矩。也就是说,我十五岁时才立志学习,开始懂一点事了。三十岁学而自立,但很多事到四十岁才明白。五十岁时才知道万事皆有天命,六十岁时什么话都能听进去,七十岁,就是随心所欲也不会超越法度与规矩。

这就是一个智慧的沉淀过程。

太子好,李贤好,智慧相信不会超过孔夫子的。

孔夫子说我到四十岁才真正懂一些事,可这两个皇子皆才二十几岁。

所以太子一直在观摩,大臣不以为太子没有本事,看一看,朝堂上的宰相有几个人仅四十岁就做了宰相的,不仅是资历的原因,还有一个智慧没有圆融的因素。

因此在兴修两渠时,太子批阅了一些奏折,虽然还有缺陷,可思虑很长远了。抛开这份生涩不谈,有些批阅的结果,让戴至德他们都很佩服的。然而李贤呢,第一次监国,就慌忙地批阅奏折。

不能急啊,第一次监国,皇上还在人间活着,学习吧!

反正不能想,一想,觉得两位皇子差距实在是太大。

于是低声说了一句:“刘仁轨那厮说得对,臣也想太子了。”

一句话臊得李贤只好掩面羞愧而退。

但回去后,反思了一下,没有想到自己做得太过急,只是感到不大妙,于是上奏,要求辞去监国之职。

房氏说的有些话还是很有道理的,李贤醒悟得也很及时,可他上了这个火架,武则天怎么可能让他轻而易举地下来。

李治将他又召见皇宫,说道:“跪下。”

心情恶劣之极,这是第二次一见面就让他跪下来的。沉着脸说道:“何故辞去监国之职?”

“父皇身体康复,儿臣不敢监国。”

“你不是很想监国吗,还让朕将太子之位立于你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