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6页

兴唐[校对版] 午后方晴 1530 字 2023-03-15

“是有这个说法。可是,裴卿哪,天下间能有几个将领能有候君集的天赋?又几个将领有候君集的反心?就是我的资质,也不会让裴卿满意吧?”

“陛下资质算是好的。”

“别夸我,我有自知之明。有诸卿教导,再经过一段时间实战,朝中的将领才能会比现在的高,士兵是战争的关健,将领也是关健。为什么裴卿始终没有将突厥人当作一回事,却对吐蕃慎重?无他,论钦陵耳。朝中需要将才啊。看一看几十年后,裴卿还有刘卿、薛卿、黑齿将军,你们一旦老去,我也不知用何人为将为帅。”

裴行俭低下头去沉思,皇上的话说得也有道理的,后启之秀,也有的,比如这次的王方翼,还有那个郭元振,再往下数,真数不出来了。就是郭元振,或者陛下一心想载培的薛讷,以及张虔勖,也不算是十全十美。道:“国家以武立国,一直对武崇重。将领手中已有了很大的权利,臣担心……”

“这也是我正要说的,不仅你担心,我同样很担心,”李威喝了一口茶。后来出现了节度使,现在却没有出现,可是边疆各个重要的州府设立了都督,手中的权利也不亚于是各个节度使。

宋朝的那个办法也不行的,矫枉过正。特别是东京汴梁,屯集了几十万禁军,每一年都浪费了国家大量的财力,还给治安带来了许多麻烦,但因为缺少实战,真到用的时候,还派不上用场。

良性的发展,必须将军队重心方向转到边疆,两京会驻留一批军队拱卫,以防万一。但不能一味学习宋朝。不但要驻守,还要轮换,使两京禁军,最少有四分之一以上的老兵。到了万一来临的时候,两京有兵可用,有将可使。有的话不好说出来,道:“所以我有一个想法,文武必须分开。文官主政,武将主兵。不仅在朝中,在各都督府也可以实施。”

“这倒是一个方法,然而同样有弊端,陛下,想一想,文武官员分开,不会有事端发生。这是不假的。可这要有一个前提,文武官员互相协调,否则用兵之时,文官在政务与后勤上做手脚,又能导致失败。可过份协调,又是不妙。”

李威语塞。

程务挺说道:“臣都有一个办法,陛下可以轮换。”

“也不妥,”李威立即答道:“轮换还是治标之策。刚才我还与细封将军交谈过,虽然东都繁华,然而对这里的天气,细封将军很不适应。民间有谚云,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熟便生巧。辽东有辽东的形势,青海有青海的形势。到了辽东能适应,未必到青海能适应。无论是那一个将领,才到一个新地方,总要有一个适应期,天气、地形、风俗习惯、人土风情等等。待的越久,越是清楚,才越能建不世之功。轮换勤快,反而不美。”

李威这句话也让程务挺无言。

“这个不急,包括学校之事,我也不急,等到裴卿从突厥回来,再做商议。不过现在我们唐朝,是最好的时光,也是最坏的时光。最好的时光,是经过高祖、太宗与太上皇三代的治理,国家在顺利发展,百姓增加。最坏的时光就是一些弊端已经渐渐形成。但还来得急矫正。让我们共同开创一个大时代吧。”

“喏,”几人昂首答道。

李威这才送客。

站起来,裴行俭忽然低声对李威说道:“倭国的使者已经离开东都。”

“这一次要谢过刘卿了。”李威激动地说。梁金柱与陆马无所谓,他们是替自己做了很多的事,可是自己给了他们名声、金钱与地位,作为这个时代的商人,自己付出的,也足以报答他们。但刘仁轨不同,他官拜首相,封无可封,赏无可赏。虽然此次是秘密进行,以后调动兵器,必然让裴炎等人察觉,还是有文章可做的。甚至在他挑唆下,能使刘仁轨清名败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