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7页

兴唐[校对版] 午后方晴 1452 字 2023-03-15

武则天皱起了眉头,这个问题有些头痛了。

五姓七家十分高傲,朝廷可以借故打压,然而一放下身架,向朝廷示好了,朝廷也不可能再象以前那样打压。不要说让他们参加科举,甚至连国子监也要公开向他们敞开大门。

若是那样,以五姓七家的人才资源,以后考中进士的至少一大半是他们家族的人。

就是文化水平相当,考官一看到是五姓七家的弟子,这个印象分就会加上去。不可能每一个大臣皆象李义府那样,求亲不成,然后忌恨。

难道非要上糊名制度?

看出母亲的疑虑,李威没有说,糊名制度今天也要说的。登基快两个月,一直在争斗,什么事情做不了。也不敢做,王安石变法,正因为硬来,后果是什么?难道王安石本心不想宋朝好?那时候宋神宗说话应当有份量,又没有门阀存在,王安石复出,举天下重望。都是那个后果,再看自己,朝廷有父母亲掣肘,朝堂上下不齐心,野外有这些大门阀权贵。李威心中戚戚,还需要母亲配合,才能做好事。

暂且丢下糊名制,说出了另一件事。道:“父皇,母后,儿臣刚才说出,太宗说民能覆舟,是天下民,非是权贵,名门,外戚。因此,儿臣有一个想法,在各县乡里,开办乡学,让良家子也能受到教育机会。”

“这……有些不妥,”李治道。争是争,作为本心,他比武则天更想唐朝好,毕竟这是他家的基业。

李威以前就说过,李治一直不置与否。

不是不想普及,不好说开的,一旦普及教育,等于开化百姓。但作为统治者本身,除了拉拢少数精英人士外,对百姓一直采用的愚民政策。老百姓最好什么都不懂,才能乖乖地做牛做马。

李威说道:“父皇,不是啊,民终是民,是人,不是牲畜,他们也有自己智慧,不满了,就是不识字,同样也能做出大事。自从秦正式一统天下以来,各位君主使了多少手段?然而各朝有多少年?父皇不想我们唐朝有一个千年,那怕是五百年的基业?愚民……终不是办法,要想办法使他们心态平和,这个心态,是指减少贫富差距,至少让他们有粮可食,有衣可穿,有房可住。另外,也给他们适当的尊重。这才是真正的王化。而且普及教育,可以借机教导他们礼节,与忠君爱国。只有那样,百姓才不会揭竿而起。况且,仅是给他们教育机会,有了竹纸与活字印刷,费用又少。教什么书,朝廷可以选择,就连授官科举,朝廷也可以调度控制。不仅是这样,只有天下间许多百姓受到教育,才不会让权贵与望门一枝独大。父皇,南北朝更替,多是权贵与重臣造成的,与百姓并没有关系。权贵权利过重,同样也是坏事。”

李治有些迟疑。

李威这时候亮出了底牌,说道:“这段时间发生了许多事情,儿臣不想再扩大下去。”

没有再说,意思就是李治也会明白。

这几天三件大事,牵挂人心,朱敬则说得不清楚,武则天隐隐觉得香黛对儿子很重要,可重要到什么地步,也不大清楚。但无论是武承嗣管事一案,或者有人想谋害一案,翻将出来,再用一些手段,能将事态无限扩大化,甚至有可能能让李威彻底翻盘。

不要多,只要打着清除朝中奸邪的旗号,李威手中又有了这个权利,用谋害案载赃,诛杀诸武,甚至连武则天都将她罢废了,李威就能彻底翻盘,武则天一倒,李治就成了瞎子,那么什么权利也控制不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