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4页

兴唐[校对版] 午后方晴 1938 字 2023-03-15

不管有没有得救了,还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是儒家,或者是人性的本质,或者千百年来的传统,或者是东汉养成的门阀贵贱制度,或者历朝历代统治的愚民政策,眼下最要紧的,在李治没有死之前,必须熬下去,还要保持太上皇一死,后面李威立即能掌政,而不是将政权落在太后手中。

李威醒悟过来。孔子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自己是皇帝了,但不能将自己真当作皇帝,冲昏头脑。麻烦的事还有很多,朝堂中能分一分,真正忠于自己的大臣十不足二,这是一个很乐观的数据了。还有一成死忠于父亲的,一成死忠于母亲的。两成死于忠唐朝的,这不是忠于自己,也不是忠于父亲,而是忠于整个唐朝。其他的人保持中立观望。

看起来无论父亲或者母亲,死忠没有自己多,这也成了事实,不然父亲不会对自己忌惮,可是父母合力,裴炎这一个轴心,再加上掌控的实权,自己绝对处于劣势。但也不能这么说,父亲是父亲的人,母亲是母亲的人,裴炎蛊惑了一些人,也要看情况,未必能帮助他反对自己。总之,形势不大乐观。

因此,自己首先渡过这一段时间的难关,父母是大,没有办法了。父亲在世时,还要熬一熬,只是时间不会很长,这么多年都等了过来,再等一个两三年,能等得起。然后保住自己的权利,最后才能有真正的发言权。才能真正全心全力的想着国家的事。

轻重需要分清楚。

这一想,心中略略有些不快,也释然了一些,问道:“狄卿,勿要担心,我心中有数。刚才我问的,你还没有回答呢。”

“陛下,一开始臣也感到很不好,原本准备主动上书,替陛下做一个表态,”此事李威不能插手,否则是出尔反尔。但狄仁杰说了,也等于是李威在发话,向各大家族做一个姿态。

实际上对航海的事,后人无法想像。有人认为不可能实现,有人认为是娱乐,这想法是错误的。为什么没有盛行,先发起来的,不能否认,是大食人为了扩张,鼓励商业,带的头。但唐朝畸形的政策,使真正感到有身份的人不好意思私自出海。实际上闽浙一带已经有人偷偷地到台湾做生意,只是规模交易程度都不大,走私性质的。加上统治者耻于言利,看不到其中利有多厚,所以宁肯卖船给大食人,然后将丝绸之路让给胡人,自己都不主动经商。有出国的,大和尚们,一个接着一个前往天竺,仅于此!

宋朝因为边患所逼,放开了,经营得很成功,一下子取代了大食商人。但内敛的政策,只是经商,始终没有想到对海外扩张。成功了一半。然后到了明朝,开始也是好的,但没有制订相关的税务,朝廷没有得利,纠纷又多。又出了一个郑和散财童子,封了关。那能封关呢,然后大规模的走私,导致倭寇出现。后来政策略略松了松,朝廷还是没有得利,结果又对外移民不感兴趣,甚至鼓励西班牙人杀华侨。那么有了钱,怎么办,兼并。然后亡国。很反面的一个例子,甚至不如唐朝。到了清朝,更不用说了,将门一关,咱老子天下第一,一起下跪请安吧。

李威恰到好处的出现,又借了开两渠缺钱之名,使之走向了正轨。

看得不真切,但现在满朝君臣,对这块奶酷还是十分看重的。不放开便罢,一放开,看到其中的利润,民间也开始动心。此次再次扩大海运,已成为一个必然。大食为什么强大,后世经济学家经过统计,那种原始的航海为大食至少带来七分之一的国民收入,这些收入又造成了大食人的富裕,成为扩张的本钱。这是在指南针没有出现的情况产生的经济效益,有了指南针,对航海会带来什么样的气象?

所以狄仁杰有些一说。

但狄仁杰话题一转,又说道:“臣再一想,又打消了这个主意。到目前为止,陛下做得很好,种种变革,是兼顾,用陛下的话来说,是共赢。没有损害多少人的利益。太后有可能很早就想到了,有可能想到的晚。可太后也不大好动,除非冗官!”

想要拉拢,有三个方法,第一就给地,这个武则天是不敢给的,要么海外的地盘,那需不需要武则天赏赐?要么给利,对经营武则天不善长,如何给利?要么赏官爵,这个结果就是冗官。李治还在人世,再有皇上力量的掣肘,同样不敢动。官员就那么多,提拨了这边的人,就打压了那边的人。无论武则天怎么拉拢,最终要损害到另一方的利益。

这些话不大好说出口的,可也不用说,李威也能听出来。

这使他想到了后世的母亲,提拨了许多庶族地主。有人说打压权贵,这也是不对的,武则天打压的是反对她的关陇代北权贵,对山东门阀却采取了一些拉拢手段,然而这些门阀无动于衷,就是这样,母亲看到他们力量强大,影响力更大,也没有敢动手。可总要人支持,打压了关中门阀与权贵宗室后,只好提拨庶族地主。

等于在造就一批新的群体成为新的权贵。对老百姓,并没有多少实际的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