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7页

兴唐[校对版] 午后方晴 2059 字 2023-03-15

不但有完整的驿道,还有各个驿站,象几道珍珠链一样,分布在西域的南北,从碎城城到青海有六千多里地,生生地让他在半个月内,将信送到了黑齿常之手中。

黑齿常之正等着这封信。

他不但在同李威联系,也在同刘仁轨联系。

刘仁轨同样忙得焦头烂额。

关中这次大灾影响太恶劣了,甚至连长安都飞进来密密麻麻的蝗虫。多方调剂之下,长安城的粮价终于压了每斗三十几文,偏远的地方四十几文。稍缓了一口气,手工业者能勉强维持生计。这是指城中的手工业者,然而城外的农民怎么办?

秋天到来,颗粒无收,要等收成,必须熬到明年五月。若是冬天来场大寒,老百姓还是没法活了。

并且秋天一来,冬天也要到来了。本来运河里的河水就浅,到了秋后,粮食更难以向关中运输。于是动用了手中的职权,不要命地将粮食从山南从江淮向关中调运。这个压力是很大的,关中百姓多达几百万人,每天要消耗多少粮食?他地调运是一部分,主要还是靠本地的粮食。史上此次灾难一直影响到来年。李治身体不行了,很想“叶落归根”。结果看到关中的形式不容乐观,他一回长安,连带着官员家属,与各国使者,是几万人甚至近十万人的回归。于是只好继续呆在洛阳,直到病死。

最后怎么缓解的?一饿,得死人,死了几万几十万的百姓,人口消减,将最缺乏粮食的一个群体消灭了,到后年武则天主权时,关中才渐渐恢复了生机。

经过多方的变革,比史上造成的危害要小,至少死的百姓肯定没有史上的多。若是没有其他变动,到了明年夏收上来,关中就能恢复过来。于是刘仁轨写了一封信给黑齿常之,你得我坚持住,百姓想办法留在青海,不能遣返。

逃荒逃到青海的百姓有多少,无法统计了,能核实的就有五十多万,实际数字有可能还会超过十几万二十几万人。这么多百姓马上遣返,无疑又是一场蝗灾到来。不能送回来,至少将他们留到明年夏收到来。

黑齿常之看到信后,忍不住骂了一句:“大母的。”

这半年的糟蹋,青海余粮几乎全部耗空。花的钱,不由他来承担,朝廷源源不断地将钱币布帛运到青海。就地取材,便宜,关中最高时一斗米一百多文,而青海一斗米最低时只有三四文,让灾民生生涨成了八九文。可成本也比关中便宜。但继续下去,青海粮食肯定不足,并且灾民回返,青海还要支持路上的粮食,否则这几十万百姓的流动,无粮可吃,不反也得反了。造成的后果,那一个也不敢承担。

而且这么多难民,给治安带来了什么?几乎所有官员都忙得焦头烂额了。要么还有一条去路,去西域,然而百姓不愿意去,黑齿常之也不能逼迫。好劝歹劝,劝动了四五万百姓,准备了粮食,这是第一批迁往碎叶城的百姓。但少了四五万百姓,青海局势依然无法化解。正好这时李威的信送到了。

看了信后,黑齿常之大喜。

传销带来什么危害不知道了,只看到这个方法很妙。

立即布置。

首先派人对灾民宣传,你们有条件的自己回关中,我不阻拦。然而关中情况不好,刘相公写信来了,认为你们最好明年夏收到来后,才能回去。现在回去多半是死路一条。也未必是如此,但一起回去了,关中形势会很恶劣。所以刘仁轨想他们留在青海,两地分担压力。没有这几十万百姓涌回关中,救援压力会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