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2页

兴唐[校对版] 午后方晴 1708 字 2023-03-15

关中今年不指望了,侥幸河西走廊与西域如今也种植了大量的棉花,朝廷可以出资购买。可仍然不够的,顶多能维持迁移百姓用度。有很多百姓不愿走,难道真让他们在青海冻死不成?还要从河南河东等地调来大量的棉衣棉被药材。

再者,麻烦的就是粮食。

就是半饱,一个人十天下来,也会消耗一斗粮食,四个月就是十二斗。若是十几万二十几万人呢?

李威又想到了一个办法,火炬接力!正好大道上有许多驿站,比如从玉门到沙州,玉关六十五里路到常乐县,常乐县有南北二道去沙州,北道自常乐驿三十里到階亭驿,二十五里到甘草驿,二十五里到长亭驿,四十里到白亭驿,二十里到横涧驿,二十里到神泉驿,四十里再到沙州城驿。南道亦是如此。整个西域几条重要的干道同样是如此,长的六七十里,短的二十里,就有一个驿站。

接力开始。

第一步得从河中地区将粮食调运过来,也是不容易的,调运的粮食数字庞大,有可能达到五十万石以上,一车五石,要用十万车次。各国分摊,数量能勉强凑齐,可得运回碎叶城。又分成了几步,第一步先将过冬的粮食与路上的粮食调动碎叶,派出部分士兵,各国再支援一些人力,一个地方一个地方的接力。比如甲地派人将粮食调地乙地后,迅速返回,乙地再将粮食调到丙地。节省了消耗,甚至有人路近,晚上还能返回家中过夜。起始点压力不重的,到了后来压力就很重了,但接近了碎叶城,有唐兵接应,分担了压力。

也是比较伤劳力的事,但在唐朝替他们河中出头的情况下,百姓也没有什么怨言。

第二步是明年灾民到齐,由灾民自己承担粮食运输,是关于到自己的肚皮,灾民也会有积极性。

其次就是从碎叶到青海这条主道。

一东一西接力,将粮食散于一路上两百多个驿站里,这个比较困难的。若是十万人过来,需要十几万石的粮食,二十万人,需要在路上消耗二十多万石的粮食,三十万人,则需要消耗四十万石的粮食。再加上役卒与牲畜的粮草,还要加上三分之一以上的损耗。

难的反过来是开头了,第一个驿站道路上有多少运多少,到最后不困难的,只有几千石,就地就可以运送到各个驿站。但有一门好处,两头皆有数目庞大的军队,可以用来临时胜任役卒,减轻各地负担。

同样还有木炭,这不需要自两边运输,临时就有树木的地方砍伐下来,烤成木炭。不然寒冬到来,百姓走路,身体暖和,只要将身体弱的老人与小孩接走,不会出现大意外的,担心的就是夜晚睡觉,身体血脉流动缓慢,一个旦进入深冬,有可能零下十几度,二十几度,没有足够的木炭取暖,夜晚非得出事不可。

为了减轻辎重与意外发生,甚至一组一组将每户人家打散,男人睡在一起,女人睡在一起,人多虽然会挤,但相互之间也可以取暖,又节约了棉被。

所以这一切,必须在十月底完成,不然到了冬月,道路封冻,更增加运输的难度与成本。

但一路上也不会那么顺利的,甚至李威想到了一个办法,树立偶像。

从灾民找几个良心好,品德好的人,将他们事迹传扬。是来自后世的灵感,雷锋精神。记得有人发出疑问,雷锋同志一年捐出的物资粮票,都超过了一班的收入,这是怎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