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2页

兴唐[校对版] 午后方晴 1983 字 2023-03-15

经过仔细甄别与观察,还是在大清洗过后,李威才使用了少量太监。

但更长远的政策,以后也逐步减少太监所占的比例,而是大量采用宫女,这些宫女中除了少数有用的女官外,又大多数在二十五岁到三十岁之间,遣返回家,这个年龄还来得及结婚生子。这样做,也为阴暗的后宫不断的带来生机,减少了宦官专政的可能性。做法也更人道化。

地图拿了过来。

李威将它挂起,说道:“大家想一下六镇的历史,再想一想如今的青海与西域,无论生产模式,军队战斗力,光荣的历史,将才等等,是不是与六镇初期很相似?六镇有问题,将来的青海与西域同样有问题。”

十几个重臣都蹙起眉头。

细想了一下,真的很相似。

“我们来看一下六镇镇民起事的原因,北魏的腐败。嗯,若是一个国家腐败,就是没有六镇,这个国家会不会长久下去?”

无人能回答。

“对六镇的岐视,这个朕也在做了,以后除了一些罪犯设立的垦区外,不准再将官员与罪犯流放到岭南等地,以免地方百姓心中产生不平衡的感觉。”

再次无人回答。不过大家都陷入深思当中。

“但最主要的是国家无法承担他们的安全,反而需要贡税,耕种的又是最贫瘠的土地,无法生存。一旦百姓无法生存了,岂要说六镇,就是中原,何尝没有陈胜吴广张角之流?用自家人看守北大门都不放心,难道需要阿史那骨咄录、阿史德温博之流看守北方门户放心?”

说完了,眼光从众人身上扫了一眼,见到许多人眉头展开,知道他们渐渐转变思想了。

“实际上还是一个治。无论六镇,或者青海,得让百姓有地可耕,有衣可暖。对异族同化,普及教育,渐变其俗,学习汉字,学讲汉话,那么六镇也不是魔鬼。否则,我们身边的子民同样不会成为我们的天堂。这个问题,等到各大世家代表到了西京后,朕还要讲。抛去六镇不谈,西域还很长远,朕与各族进行过一些协商,前面咽面,后面葛逻禄与车鼻施部的灭亡,挪出大量空间,用地换地的策略,挪出从碎叶到轮台、金满这一狭长的区域,以后供我们中原移民开耕。这还有大量发展的空间,不急。但看看青海,不要多,十年后,田地就会出现紧张化。除非夺下整个青海,可以缓一缓。然而诺曷钵终是要回去的。再说,青海以赤岭黄河为线,往西也不适宜耕作,只能在少数地方半耕半牧。杂以一块块耕地,融合贯通,亲唐的吐谷浑有事,可以就急征兵。只能如此。可二十年过后呢?生存困难了,又是一群战斗力强悍的百姓,会有什么情况发生?”

一个新的六镇就产生了!

“说到底,还是一个地。吞并越重,免税的大户人家太多,中小户收入微薄,地越少,却承负国家越来越重的税务。没有六镇,国家也会出现危机。因此,朕不惜重资,大修水利,试图增加一些良田。还有,灵夏吐谷浑人退回青海后,又能腾出一些耕田出来,北方也能迁移少量贫地与佃户,减少田地的紧迫。另外就是南方,南方多是少数蛮僚,生产落后,许多地区刀耕火种。朝廷不便管理,又时乱时复,成了国家的鸡肋。可是不是如此?其实有些地区,比如岭南的郁水流域,水流量充沛,日照强,天气炎热,比北方更适宜种植。因为我们疏忽了,所以成了蛮荒之所。江南为什么湿闷?沼泽多,天一热水汽蒸腾,人居不易。一旦沼泽减少,会不会如此?南方为什么有瘴气?人少,动植物死亡腐烂,毒气蒸腾,压于地表,所以吸之危及生命。然而住的人多了后,会不会有瘴气存在?至于热,哥特人到了这里……”指了一下西班牙:“哪里同样很热,哥特人皆是欧罗巴北方的野蛮人,为什么能生存下去了?难道宁肯饿死,也不愿意迁徙到一个美好的地方?非是如此,国家税务政策的掣约,官员不放百姓离开州县,恋根心态。所迁路线遥远,朝廷没有补贴,无法到达,到达后也无法生存。只要我们做一些实事,比如授蛮人耕牛,教授种植,从山林里走出来,国家以后就能得到一块长久的税务之地。或者做一些政策,鼓励百姓迁往南方,岭南之所,将又是我朝一个大粮仓。这一来,会容纳多少百姓生存?”

“朕多次说过,阻止吞并。那么朝廷可以做一些措施,让变出耕地的速度,超出吞并与人口增涨对土地渴求的速度,土地达不到饱和,就没有土地压力。甚至还有路可走,大家看看这里,南海诸大岛屿,全部是落后的野蛮人,朕相信你们不会不顾中原百姓,我们的臣民死活不顾,与这些野蛮人讲什么仁爱道德吧?又是大片的土地供我们开耕。不仅如此,若是开耕到这里,”指了一下大洋洲:“往东去,岛屿很少了,而且很小,很难再向东,那两块庞大的大陆出发。但只要我们海客发展到这里,建设了大量供给点后,可以陆续的往前延伸,探索一些小岛屿,在上面陆续的建立供给点,就可以到达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