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5页

天下诸国当中,唯有秦国偏处西域,消息闭塞,没来得及第一时间获知这份“入盟”——秦国国君正在咬牙切齿,准备回报之前晋国的入侵,为了探听消息,他刚刚派出了赢颂出使晋国。

除了秦国人之外,也就曹国国君没心没肺,他看着那份盟约,懊恼的直跺脚:“齐贡五千家,参战的诸侯都能分上几十家,我们的军队当时如果能够坚持到最后,至少能有两三百家的收入……

亏了亏了,我们战斗到最后,却在收获果实的那一刻转身离开。”

与曹国一同抱怨的还有晋国上军——现在晋国的上军是以魏氏为主力,韩氏为辅。由于韩氏已经出战,魏氏便领着新军所属智氏一部,赶去增援赵武,他们刚刚踏入卫国境内,就接到战争结束的消息。魏舒气急败坏,连声说:“完了完了,盟约已经缔结,我们现在赶过去,连汤水都喝不到了,赵武子怎么如此心急。”

魏绛狠狠的用戈杆敲打了一下不开窍的儿子:“你懂什么,副帅(赵武)太年轻,他需要一场辉煌的胜利来证明,他的年龄虽然比我们这些老头小,但能力有资格坐上副帅的位置。我刚才直担心赵武不能及时结束战斗,以至于我们赶过去分夺了他的功劳,如今……传令全军加快脚步,赶到临淄城下汇合。”

魏绛领着魏氏领主武装到达,与韩氏武装合并之后,整个上军算是建制完全了。与此同时,原先的上军将,现在的中军佐赵武,却不得不退出上军编制,让自己的部队孤零零的打起了“中军”的大旗。

赵武在临淄城下又拖延了几天,等到上军整编完毕,即使是脸皮非常厚的赵武也没有理由继续留下去,他开始带着晋国军队缓缓撤退,并掩护卫国、许国的军队撤回国内。

稍后,鲁国任命三桓担任北部边境三座新城的领主——在真实的历史上,三桓被封于鲁国北部,使得齐鲁边境维持了一个半世纪的和平,随后,鲁国国君认为三桓分封的势力过大,使得君权受到限制,于是,他开始竭力削弱三桓的势力。而当鲁国君主数代努力,终于与三桓斗的两败俱伤的时候,在三桓封建势力彻底消失的那一刻,鲁国旋即被齐国灭国,鲁国的君权也彻底灭绝——那个时代刚好是孔夫子时代。

这年夏,赵武与孙林父一起撤到了黄河南岸,在这次战争中,卫国扩大了领土,孙林父则为自己的家族掠夺了足够的人口,这些新俘虏都是技术工人,进入黄河岸边晋军武城后,孙林父兴奋的对赵武说:“副帅,我们筹划了十年,终于实现了自己的计划,如今我们在黄河南岸站住了脚,可以把势力向海边扩张了。”

赵武也眉开眼笑的频频点头:“没错,如今我们也算是打遍天下无敌手了,可以向海岸线扩张……顺便问一下,你俘虏的那些工匠打算安置在什么地方?”

孙林父随口回答:“齐地之民当然安置在齐地了,我卫国新占的那些领土,是俘虏以前生活的地方,他们已经适应了那片土地,我懒得搬迁他们了。”

齐策眼睛眨了眨,提醒:“孙执政,与齐国相邻的地方刚好是今后争夺的焦点,把俘虏的齐国百姓安置在那里,恐怕那些人终究心向齐国,我建议置换——把齐地之民迁往内地,而与齐地相邻的土地,则主要安置本国忠心武士与家臣……”

齐策说完,不等孙林父表态,赵武马上接过话题:“我是打算这样做的。齐国是大国,他们不会甘心于失败,必定会想方设法,重新夺回属于自己的领地,所以与齐国相邻的地方,安置一些忠心于家族的武士,可以让我们巩固新占领土……”

赵武说完,孙林父赶紧起身,拱手说:“赵武子是在交给我智慧啊,这次我们卫国几乎扩充了一半的国土,我正在发愁那些新占领土如何统治……愿意倾听赵氏的策略。”

赵武用教人聪明的口气说:“转封——我准备奖赏内地垦荒有功绩的武士,此外还有这次战争中立下战功的武士们。内地垦荒有功绩的武士,我准备用一比三,甚至一比四的比率,与他们交换封地,如果他们原先的封地是一百里,我用齐国四百里的封地与他们交换。准许他们携带自己的家臣与农夫迁往齐地,作为我的直属家臣。当然,他们原先的封地空出来,则收归我直接所有。”

孙林父是聪明人,马上明白了赵武的小算盘:“好啊,把已经开垦过后的熟地收归家族直属,哪怕换给他们三倍到四倍的新封地也值得。而那些家族获得更大的封土,你又允许他们全家搬迁,大概他们也愿意。”

齐策补充:“还要给他们一年的搬迁时间,个个领主家大业大,他们的土地已经播种了,而新的封土还没有收拾,给他们一年的时间,让他们完成搬迁,这样,他们能够用原有领土上的收获,支持自己的搬迁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