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页

夺宋[校对版] 浮沉 1962 字 2023-03-16

次日,衙内领了关胜去见宋恽,然后由宋恽出面,替关胜安排新职,目的地就是江南建康府了。

又两日,张商英出任门下侍郎一事轰动了朝野,政事堂一众大佬都跌了下巴,任谁也想不到张商英能复出,而老张复出的第一桩人事议案上就保荐了李恪非,此人一直在朝中为官,只因与赵挺之是儿女亲家,故受蔡京排挤,结果多年窝在礼部未得升迁,政和初,张商英罢相,离京时李恪非在十里亭为其饯行,这些年也常有书信来往,算是私交不差的,前几日李清照返家探父,言明处境,李恪非不胜唏嘘,替女神伤。

哪知李清照回了家的第二日,安衙内就到访了,还直接向李恪非求亲,李恪非便知女儿一路得衙内眷顾,只怕早有了私情,当下也就应许了,那夜在李府吃酒时,衙内询问准岳丈李恪非,朝中哪个资老望众?

李恪在心下数了数,就道出了张商英,事实上张商英罢相时太学生们也曾闹腾过,但没甚结果罢了。

张商英复起后,李恪非又是头一个去恭贺他的,当下说起自已准姑爷前几日曾问自已那个事,张商英忙追问他姑爷是哪个?他便说是恩科状元、翰林侍读安文恭,又说这些日子常侍圣上左右,正能说些话。

张商英想起赵佶微服至府,只带了安衙内一个人,至此也就知晓自已复出原来真是受了安衙内之荐。

如今六部权重了,各部除了尚书,群吏猛争左右侍郎之位,六部之重又以吏部为首,而吏部尚书何执中曾与商英有隙,而商英不欲何执中独掌吏部大权,故荐礼部员外郎李恪非入吏部出任左侍郎(第一副职)。

何执中本欲拉拢郑居中抵御张商英的擅越,哪知郑居中这一遭竟赞承张商英的保荐,其实郑居中也无奈,之前靖国夫人关照过他了,只说李恪非属‘后系’吏员,郑居中自不敢因一已之私而违背郑皇后心意。

李清照也为自已这么快就成了安家的准媳妇感觉羞涩,衙内耍的好手段,回京没多少日子就折腾出了情由,不光他自已成了恩科状元、翰林侍读;把新准岳丈李恪非都弄到了吏部左侍郎的位职上去,其实衙内更懂的他迎奉皇上心意,他能更精细的揣度出赵佶心里想什么,是以能把张商英搞出来坐阵仕林尊首。

最痛苦的是蔡攸,他本是使相之位的赫赫权臣,如今没了实授,仅安抚了个翰林学士,他再次入宫……

七月中旬,政事堂、枢密院新置完善,朝廷诏告天下,位列政事堂,皆为宰辅,三省长官为政事堂常员,行宰辅之实;六部尚书、御史中丞、翰林院承旨,皆领参知政事衔,亦为政事堂常员,翰林学士可兼领参知政事衔,非常员……枢密院左、右军使,副军使若干,枢密都承旨(总领院务)1员,副都承旨2员(一领东、西房务、一领南、北房务),京、东、西、南、北房承旨各1员(分领京、东、西、南、北四境军务),京、东、西、南、北房副承旨各2员(协办京、东、西、南、北境军务),诸房若干,不细列……

政和四年阴历七月十六,微宗时期最大一次官制改置案出台,宰辅大员进行调整,列政事堂官员如下:

三省长官:门下侍郎张商英、中门侍郎王黼、尚书左丞候蒙、尚书右丞李邦彦。

六部尚书:吏部尚书何执中、户部尚书刘昺、礼部尚书蔡攸、兵部尚书童贯、刑部尚书蔡居厚、工部尚书刘正夫;(蔡攸最终任礼部尚书,还是靠他老婆朱氏又一次秘密入宫使尽了浑身解数侍候皇帝得来的)。

御史台:御史中丞俞栗;翰林院:承旨张邦昌;学士:蔡攸、何执中、蔡居厚、郑居中。

枢密院:左军使童贯、右军使郑居中;副军使邓洵武(检校少保、侍卫步军都指挥使)、高俅(太尉、侍卫殿前司都指挥使)、宋恽(侍卫马军都指挥使);都承旨汪伯彦、副都承旨黄潜善、苏迨(苏轼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