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页

太史慈转脸注视二名曲军候。其中一名曲军候瞬间便体察太史慈的心思,他伤感的对太史慈说道:“太史将军,一月前天降大雪,一夜之间冻死不少无家可归之人和贫困民众,那些新坟都是郡城贫民,土坑里都是无家可归之人的尸体……。”

另外一名曲军候在同伴的提醒下,这才明白太史慈的心思,他接着同伴的话题继续说道:“太史将军,属下从街头巷尾听说到:除掉皇叔刘备担任郡城太守后,没有人在严寒的天气里饿死冻死。寒冷的时节,刘备都会把无家可归之人接近营地,他吃什么,那些人便吃什么……其余的冬天,每到寒冷的时节,便有人被冻死饿死……那些豪门宗族把残羹冷炙喂猪喂狗,也不会施舍半粒粮食给贫困之人吃,更别说提供取暖驱寒的东西给他们了……。”

第一百七十七章 强行实施征粮令

刘备?皇叔?刘备能拿出这个身份招摇撞市,他能获得民众的敬仰和信服,未必能获得地方诸侯的青睐,从某一层面说,这个身份还让他先天成为各方诸侯的敌人,这当然包括草根出身的太史慈,即便太史慈的身世拐了八百个弯子和刘氏皇族沾亲带故;刘备能仁义相待贫困民众,一方面说明他心系民众,宅心仁厚,同时也说明他志向远大,不单单是匡扶汉室江山那般简单了,如此他更遭其他诸侯的忌讳了,连同宗的太尉刘虞都是表面敬重他,背地里防范他啊……

为了转移属下将士对刘备的崇敬之情,太史慈没有直接诋毁刘备,而是感叹地说道:“哎,真是同人不同命啊,当初高都尉来到平原郡高价收购粮食,都无人买帐啊,那可是数十万民众的救命粮啊……这平原郡,据说是文圣人武圣人的家乡,孔孟之乡如今都是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其他的地方可想而知啊……。”

二名曲军候乃是黄巾军出身,他们听到太史慈的感慨,自然便明白太史慈言语中的含义:太史慈不高兴他们提到刘备,更不高兴他们崇敬刘备。如平原郡的社会风气,只能承认刘备那样的人,也说明这里的权贵和民众多么的狭隘和冷漠!只顾自己,而不顾别人的悲苦。

彻底摒弃这种狭隘和冷漠,最好的办法就是大换血:屠城,重新迁入新的人口……二名曲军候不明白太史慈为什么不指挥军队屠戮平原郡城,那样不是一步到位一了百了?如此这般,当初高都尉也不会受辱含恨离去啊!心态影响面目表情,二名曲军侯的脸色也同太史慈一样,充满了愤慨之色。

太史慈体感到二名曲军候改变了心意和立场,便不再言语只顾闷头赶路。不多时,他们便来到城门口。看守城门的自然是豪门宗族的族兵,领头的人自然认识太史慈。太史慈没有理会城门二侧族兵的施礼跪拜,神情倨傲的策马急速冲过城门过道。

惊鸿一瞥,太史慈目测到看守城门和城墙的族兵不过才二百人,由此他感到纳闷:一般的情况下,应该至少是一部四百人,如今仅有一曲二百族兵,难道城池里的权贵都不怕死了?郡城四周的盗匪都死绝了?都被冻死了?那老天爷也太黑了,变相帮助权贵的忙啊,这样的老天爷不是找骂?

呵呵,太史慈的根据地东莱县城极度缺乏粮食,而平原郡城的权贵却囤积大量的粮食,二者鲜明的对比下,太史慈的心理有点扭曲了,最后都埋怨到老天爷的头上了。

城池里的官道中,稀稀朗朗几个人,官道的二边的店铺都是铁将军把关。也许是天气太寒冷的缘故,也许是天色太早的缘故吧。反正整个城池显得阴沉沉的,毫无生气。宛如一座死城一般。

太史慈一行人马不停蹄,一炷香的时间便来到郡守衙门。衙门漆红铜环大门紧锁,门口左侧的牛皮鼓的表面更是蒙上厚厚的灰尘,混乱的蜘蛛网覆盖了那一片阴暗的角落。

太史慈使眼色令二名曲军候去敲铜环大门,二名曲军候对太史慈微微颔首,甩身下马,大步流星走到铜环门前,抬手大力拍打门环。门环相互撞击的声音在清晨的空气里显得突兀,传播的很远。

“哪个挨千刀的,大清早扰人清梦……缺不缺德啊……”一串急促的脚步声中,愤怒的骂声从铜环大门后面传来。

“吱呀”一声,铜环大门缓缓拉开,二名曲军侯向二边闪开,太史慈直面对着大门。当衙役看到是敲门的是太史慈的属下,而且太史慈本人就在他们的面前,他们惶恐的便向太史慈跪拜。

太史慈没有理会他们,神情倨傲从他们身体之间的缝隙直接走进衙门。三百名陷阵营将士留一半人看守衙门门口,其余一半人紧随太史慈而去。齐整的肃杀的步伐充斥整个郡守衙门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