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3页

“大哥,这两位先生莫非就是你信中曾提过的——诸葛孔明先生与张仲司先生?”我看向那两位陌生儒士。

“正是!”大哥起身走到我的跟前,先指着其中一位相貌英俊儒雅异常的青年文士说道,“这位是诸葛孔明先生,鹿门德公之徒、元直之同门,见识高远,世之奇才!”

“主公过奖了!”诸葛亮躬身微施一礼,自谦说道,“襄阳诸葛亮(由于提前出山,诸葛亮没有去南阳隐居,所以这里就自称襄阳人了),见过张将军!”

诸葛大名垂宇宙,万古云霄一羽毛!

在我那个时代,但凡国人,若提到诸葛亮,恐怕是无人不知,诸葛亮直名便可直接与“智慧”划上等号。此前我见过了郭嘉、徐庶、陆逊、庞统……若仅论智谋,这几位与诸葛亮恐怕也相差无几,甚至在伯仲之间。但眼前的诸葛亮,予我的震撼才是最强烈的。

“孔明先生不必多礼!”我急回礼说道,“闻先生之名久矣,今日得见,实乃三生之幸!”

见我态度如此恭谦热切,诸葛亮也不禁有些讶异——诸葛亮虽对自己的才华学识深信不疑。但论及名气,当世之内,除襄阳外,恐怕也无几人知晓诸葛亮之名。

“亮一介凡才,不敢当张将军盛赞!”尽管心中思绪万千,但诸葛亮并未形之于色,和声自谦道。

“三弟,这位是张仲异先生,大儒胡公毋班之徒!”大哥再为我介绍起另外一人。

“东平张懿,见过张将军!”

“张先生大才,兄长信中多有提及,张飞有礼了!”我回礼后,仔细打量起张懿来。张懿的相貌比之诸葛亮可谓相差甚远,但平常无奇的相貌背后,却也有一种不凡的气度,令人无法忽视。但这张懿有一处让人感觉很不舒服——他的眼神似乎有些过于锐利,如果要做个简单的比喻,便如鹰、狼一般。

“孔明与仲异,皆是当世俊杰,得他二人相助,实是我之幸,亦是社稷、百姓之幸!”大哥对两人似乎非常满意。

“大哥,你们适才在商议什么?”我点点头,脑中依然在想着张懿的奇特眼神,口中却问起其他问题来。

“正在商谈如何安置那些自汝南迁入寿春的百姓!”大哥笑着说道,“云长前番攻略汝南,共迁了9万余民众入寿春……”

“哦~~?”我感兴趣地接口说道……

……小半个时辰后,在徐庶等人齐心协力的谋划之下,一个非常完善的方案被制订了出来,大哥当即决定以此法施行,特别强调务必使百姓能够安居。整个商议过程中,我大多时候只是充当听众,只间或提些小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