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9页

他本来就有这样的打算,只是担心武攸宜心生警惕、不肯听从才没有多说,却没想到这家伙已经主动这么做了。

曲江雅集,连日兴弄,山水游厌之后,时人关注重点自然转移到了人事风情上来。而平康坊诸声艺馆堂也敏察人愿,已经开始安排伶人当街戏演,逐步的烘托氛围。

比较让李潼哭笑不得的,还是首日登台戏演的平康伎们,几乎不约而同的全都戏唱少王新作的《平康游》,俨然是把这一首新诗当作平康坊的坊歌来进行推广。

声辞曲调俱都相同,那么能够比较的只能是那些演艺的伶人们各自声色妙处,也是众说纷纭,不一而足。且不说群伎声色优劣,少王此诗一出,曲江周边所有余声几乎悉数销声匿迹,凡有歌唱,必是《平康游》。

如果说少王前作《逍遥王》还是因那风流意境而被风月人士追捧,那么这一首新作繁景铺陈,细节翔实,就更加让那些风月人士喜爱不已了。

莫大家在平康坊地位比较超然,不属任何馆厅,自由自在,少受约束,近日也不登台戏演,只是陪伴旧友闲游。于车上听到街中唱辞,她脸带微笑,望着同车之人问道:“大王新作风靡此间,杨郎觉得韵中才情如何?”

与莫大家同车出游的便是才名满天下的杨炯,四十出头的年纪,身穿素色圆领袍,面貌清癯,两眼有神,听到莫大家的笑问,他便叹息道:“旧在边远,已闻王名,即入内馆,听闻更多,确是一时风流宗主,难怪能引人情趋望。”

莫大家闻言后脸上闪过一丝异色,转而叹息道:“如此言论,似非杨郎能出。美声歌唱满途,行遍听厌,能忍才欲意气?”

“细娘如果只是好奇,那我也只当闲问,如果是为旁人传声,还请你不要害了这一份旧情。”

杨炯闻言后冷笑一声:“我知近日坊间每有闲言,道我入西京是要折河东大王才誉。一些闲流,厌人安生,鼓噪滋事,却要夺我一份清静。”

“我也只是好奇,杨郎既入西京,却不行拜名王,也不宴会宾客,离群独居,让人遐想。”

“知我少时勇,敢欺少年穷?”

杨炯叹笑一声:“更何况这位大王才富趣高,世道几人敢言轻胜?王者风骨,不可气夺。我虽然遗有意气之名,但也不会给人做什么行前小卒。”

“莫非真有人要借使意气?是不是几位新王?”

莫大家虽然性格淡泊,但也难免妇人探幽的心情,此际又是与旧友闲聊,自然也就有些随意。

“新王焰华张浮,哪是我这懒散之人能够追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