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页

他看了看忙于仔细核对一个个细节的曲长们,慢慢后退几步,将手臂搁在栅栏上,稍微歇歇。

“小郎君!小郎君!”过了没多久,郭竟唤了两声。

“来了!”雷远走过去,发现曲长们已经讨论得差不多,甚至还在泥地上用树枝划拉出了一副草图来表示具体部署。

新的部属仍然将重兵后置,陈夏所部顶上前方,负责第一第二道栅栏;邓铜所部负责第三道栅栏;贺松、郭竟、丁奉所部和雷远的本部作为预备队。一旦张辽攻来,首先依靠箭矢、飞石之类在山道上杀伤之;然后凭借隘口和栅栏层层阻截后退,诱敌深入。

由于曹军后队受限于隘口石梯狭窄、不能及时跟进,因此他们的攻势必定会在某一个时间点由盛转衰,只要把握住这个时机,预备队就可以大举杀出。反击时,由贺松带领骑队直抵石梯尽头,再回过身来,配合其他各部,尽数歼灭台地上的曹军。

这个设想,与上一次战斗的过程是完全一致的。只不过,上一场是局势自然发展的结果,而这一次,想必将会执行得更加坚决些。

雷远看着草图,略微沉吟片刻。

他其实有些失望,本以为几名曲长一起想办法,能够有些更具针对性的奇策……结果并没有。也许这才是战场上的常态,能够考虑到的只是兵力布置、时机把握这些,更多的,那就只能归于变数了。

战争中的变数,永远是那么难以预测。哪怕最好的将帅,也不可能保证影响战局发展的每个因素都在自己预判之中,需要不断刷新认知、继而不断的改变原有部署。愿意承认变化、主动迎接变化、顺应变化之人,才能够跟紧局势,一步步地逼近胜利。

当然,也有人排斥变化,用种种精神激励来蒙蔽自己,坚定不移地按照既定方针继续指挥作战,并勒令下属也蒙蔽双眼。在雷远的印象里,前世有一位枭雄便是这般,后来他投身于运输行业,并且以日记出名。

“就这么办了。”雷远拍板:“尽快安排下去,曹军下一波进攻随时会开始,我们没有多少时间。”

“是。”曲长们一起躬身。

雷远不再多话,转而往此前自己登临观战的箭楼走去。

他真的需要休息一下。

极度的疲惫让雷远头痛欲裂、焦躁不安,丁立的牺牲更让他沮丧。然而局势如此危险,他又必须在所有人面前摆出神采奕奕和胸有成竹的姿态;必须让所有人坚信,他足以取代自己的兄长,带领所有人走向胜利。

想赢得胜利,绝不容易。适才一战之中,张辽所部的损失固然巨大,但雷远的部下也有一个曲长战死,五分之一的部队遭受重创,暂时失去了战斗力。接下来,张辽还能发起几次进攻?第几次的时候,他才会承认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