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页

诸葛亮对蒋琬颔首示意:“公琰,不必担心。”

他不紧不慢地走在雷远身旁,保持着落后半步距离。两人过了二门,接近正门,已经能够看到街道上等待号令的将士们,还有他们冰冷的眼神。

他忽然道:“其实,我早料到续之不愿私下会谈。毕竟续之昨夜已说得明白,要的不是补偿,而是道义。”

“没错。”雷远的脚步微微一顿,继续向前。

“那么……”诸葛亮指了指前方的雷氏部曲:“可否容我向大家说几句话呢?此番前来,我把续之所需的‘道义’带来了。”

雷远站住了脚步,沉吟不答。

而诸葛亮站到雷远身前,诚恳地道:“续之,无论如何,我们不该成为敌人。”

第0158章 楷模

你说的没错,我们本不该成为敌人。

从昨晚到今晨,雷远曾经反复地想,自己带着数万百姓,千里迢迢来到荆州是为了什么。

如果满足于做一个周旋在强权夹缝的地方土豪,那留在灊山就很好;如果想要保障自身安全,那应该投向曹魏做个小官吏,然后安安稳稳地渡过乱世。之所以来到荆州,是希望部属们能有更好的前途,希望依附百姓们能获得安定的生活,更希望自己能够参与到带有理想色彩的奋斗当中,进而成就一些能够称为事业的东西。

如果能够去往更早些的年代,或许雷远会生出更加宏阔的想法亦未可知,但眼下,这确实是他能想到的最好选择了。所以雷远怀着足够的诚意来到荆州,并且全心全意地扎根在此。

但雷绪的离世,终究是个难解的结。雷远绕不过去,雷氏部曲们绕不过去,他也想不明白,诸葛亮怎么能够绕过去。

退一步讲,哪怕雷远能够强行说服自己,并压制住部曲的躁动,他又如何能保证,左将军府不会心怀疑虑?左将军府凭什么能信得过他,确定他不会计较,而非压抑真实态度,以图日后报复呢?

历代君臣之间的嫌隙,大都如此。一旦嫌隙产生,彼此的猜疑就只会越来越重,最终不可收拾。

然而诸葛亮信心满满所带来的“道义”,究竟会是什么呢?难道说,他可以凭着他的“道义”,抚平这场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