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1页

结果是一样的,抵不过。

连弩的弩矢威力不大,应当穿透不了重甲,可是哪有人马全身披甲的?人总得露出面门、马总得露出四肢吧?曹彰几乎能想象到,自家面门被钉满箭矢的状态,哪怕只是想想,也让他浑身不适。

荆州军怎么就能有如此利器?

之前数年,曹刘两军在荆北拉锯作战的时候,曹彰不是没有见识过彼辈的弓弩之利,但数以千百计的腰引弩和连弩,真的超过了曹彰的预料!

他们哪里找来这么多匠人?又怎么能产出此等利器?

在宛城、许都、邺城等地,曹氏也设有专门的工官、作场。曹彰隐约记得,如腰引弩之类,邺城和许都的工官都有制作,但因为工官所制产品的质量参差不齐,发往军中以后保养又很复杂,故而始终没有得到大规模运用。

至于连弩这种东西……

他虽然长期领兵在外,但毕竟是魏王次子,在邺城有自己的消息渠道。在他的印象里,关中之战后,邺城有司曾经专门讨论过,也仿制过同类的产品。但仿制出来的东西过于庞大了,也太容易损坏,所以很快就被束之高阁。

谁能想到,荆州、益州等地,竟然推广使用了这等利器?

他们究竟是怎么做到的?

一万多人的荆州军本部,就携有两三千的强弩,其中包括腰引弩和上千的连弩……这样的话,他们据城据寨而守,谁能打得动?谁能压得住他们?

而在野战的时候,将士们要突破这样的箭雨,又得付出多少代价?

想到这里,曹彰简直不寒而栗。

与他相比,田豫要冷静的多:“子文,这未必不是好事。”

“什么?好事?好什么?”曹彰连声喝问。

“雨季要到了。”田豫道:“荆州军愈是仰赖弓弩之利,愈容易受到雨季的影响。他们的弓弦会浸水损坏,他们的弩机会生锈,他们的箭矢会脱胶。而我方的骑队纵横驰骋,依旧无往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