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页

大唐[校对版] 荆柯守 1736 字 2023-03-20

在这个时代,君权虽经秦汉而盛,但是臣子还没有太卑,一般来说,太过悬殊的当然要站着说话,但是核心臣子在皇帝面前,都是要“坐而论道”,连宰相也必须站着说话,这是从宋朝才开始的。

这时,有资格坐着说话的,首先当然是李播,其次,是虞绰、魏征、李百药、鲁妙子四人,这现在是朝廷的核心所在。

各人都得了一份文件,知道大体朝廷结构。

张宣凝深知每个时代都有其具体背景,但是总体上说,还是可以快进一步,因此他毫不犹豫的在中央实行“内阁七部制”

决策权最后掌握在王上(皇帝)手中,内阁成员分二种,一种是执政平章事,一种是参政平章事,二者虽有品级差异,都是内阁成员,宰相。

宰相拥有议政权,行政权分给七部。地方上分三司,分管司法、军事、行政,直接对六部负责。

内阁拥有“议票”之权,换句话说,一切政事,汇集到了内阁,诸宰相联合六部尚书,一一对各种文书奏章给予意见,最后连同原奏请文书一起送皇帝审批。

这样的话,其实王上(皇帝)勤政,可一一阅读,批示,不勤政,就靠内阁就可以运转了,这其实是宰相大权的扩大,在场的人都清楚的很。

在制度上,就已经规定,关系到天下的政事,正常途径就是内阁议票,皇帝朱批,这才是正式的旨意,不经过内阁就发布的旨意,多半是私事,恩旨,或者无关重要的事情,称为中旨。

否则的话,内阁就可以驳回,也就是说,不先经过内阁讨论的中旨只是皇帝个人意见,随意性大,容易出错,内阁可以封还中旨。

当然,王上(皇帝)掌握至高无上的权力,三封之后,还要下达,那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只是这样一来,对皇帝的舆论压力就很大了。

再说“七部”,是吏、户、礼、兵、刑、工、商七部,这七部并不属于内阁管辖,而是直属于王上(皇帝),内阁无权任免,但是政事上却是半统帅地位。

别觉得皇帝的权力受到限制了,事实上,驳回皇帝圣旨的事情,自秦、汉、隋唐、宋、明,都是制度,直到清朝皇帝才真正独断乾坤,朱元璋的例子是罕例,而这种制度,也有利整个国家的运转秩序。

内阁中,执政平章事,为正二品,参政平章事,为正三品,各部尚书,为正三品。

在地方上,先建郡县二级,郡太守正五品,县令正七品上下。

“诸卿没有意见吧?”

“臣等无异意。”在场的人都说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