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页

落日风雷[校对版] XVLEII 3152 字 2023-03-20

只见碗中的红薯只有三只,比指头也大不了多少,不够李老六一人塞牙缝的。那菜汤清可见底,没有半点油星。天赐暗暗叫苦,客气道:“老伯,我不饿,您老自用吧!”李老六嘿嘿一笑,抓起一只红薯塞到天赐手里,说道:“小伙子,别客气。老汉我虽穷,一只红薯还请得起。”

天赐无法推托。这也许是他平生头一回吃红薯,细细品尝,味道倒也香甜,三口两口便吃完了。李老六又送上第二只,天赐说什么也不能再要了,说道:“谢谢老伯,小侄已经饱了,再喝碗汤就行了。”端起桌上的菜汤就喝。李老六咕哝道:“公子哥就是公子哥,饭吃得这样少。也许只有鸡鸭鱼肉才合胃口。”抓起红薯细嚼慢咽,一口一口咂着菜汤,好似味道十分鲜美。

天赐汤一入口,忍不住暗暗皱眉。汤中野菜又苦又涩不用说,汤里似乎没有放盐,淡而无味。他勉强将汤喝完,问道:“老伯,您这汤里为什么不放盐?”李老六瞪眼道:“放盐?你知这盐有多稀罕?老汉我已经有一个多月不知盐是什么滋味了。”天赐诧道:“您有一个多月没吃盐?这怎么可能?”李老六冷笑道:“要吃盐也可以,拿粮食去换。一斤盐要好几斗米。老汉我连饭都吃不饱,哪里有粮食去换盐?你出身大户人家,自然不明白咱穷人的苦处。”

天赐道:“老伯,据我所知,朝廷在各地盐场都设有盐运使,专门负责向各州县运盐。盐晒制甚易,咱们山东自春秋年间便盛产海盐。此地距盐场路途又不算遥远,怎么盐会如此昂贵?”

李老六道:“你不提这盐运使还好,你一提我这气就不打一处来。你以为这盐运使是负责运盐的吗?错了,这盐运使是负责刮地皮的。每年朝廷要收多少盐税?又有哪个盐运使不大肆搜刮?千里为官只为财。海盐从盐场运到这里不知要经过多少层盘剥,每个经手的官吏都要中饱私囊。在加上各地盐商大户屯积居奇,大发横财。这些钱从哪里来?还不是出在我们这些穷苦人身上。”

天赐哑口无言,半晌方道:“老伯知道的不少吗?”李老六道:“这些事老汉我本来不知道,是邻村的刘老三说的。他常在外面跑,见过世面,懂得也多。比不得老汉我,被人榨干了骨髓,还不知是谁榨的。听说刘老三还参加了一个什么帮会,现在神气得很,连地方上的里正乡绅也不买账。捐税徭役自然全免了。”

天赐道:“好家伙!什么帮会居然敢同官府作对?”李老六道:“咱们这儿帮会多如牛毛。反正是大家结成一伙,抗拒官府的欺压。管他什么名目。”天赐问道:“这些帮会都是干什么的?难道官府就不加过问吗?”李老六道:“这些帮会小的结伙抗捐抗税,闹大了就拉到山里落草。小的官府管不胜管,大的官府想管也管不了。”长叹一声,又道:“可是家业太大难免良莠不齐。一些人借帮会的势力无恶不作,奸淫抢掠,横行乡里,勾结官府,欺压百姓。到头来苦的还是咱们这些无财无势的穷汉子。”

天赐大起同情之心,暗道:“苛政猛于虎。朝廷视天下百姓如草芥,丧尽民心,怨情汹汹,天下丧乱并非无因。新皇如果不知存恤,听之任之,长此以往,难保不生大乱,祸及其身。”又想:“他听信谗言,害得父亲含冤而死,害得我沦落天涯,此仇此恨不共戴天。我为什么还要替他担心?”

当天夜里天赐与李老六一同在土炕上过夜,两条薄薄的棉絮李老六偏偏要让一条给天赐。他偌大的年纪,怎耐得住深秋的夜凉?天赐力辞不受。李老六裹着棉絮哆哆嗦嗦睡去了。天赐起身打坐练功直至夜深。

翌日天赐起身告辞,取出二十两纹银相赠。不料这李老六人穷志不短,坚决不收,说道:“老汉我天生的穷命,你这二十两银子救得了我一年两年,救不了我一生一世。孩子,还是收起来吧!你出身富贵之家,不知世事的艰辛,有钱时大手大脚,没钱时就知道苦处了。你出门在外,时时少不得银钱。老汉我在本乡本土,怎么都好混。”

天赐只得作罢,离开这贫穷的小山村。他心中百念杂陈,暗道:“天下穷苦人何止千千万万,我纵然散尽金银能救几个。世上不平事数不胜数,我纵有三头六臂又能管得了几桩?李天赐啊李天赐,你一定要记住,不能凭金银救一人两人,要凭胸中所学救天下人。”

天赐顺着山间小路向南疾行,翻过栖霞山,直奔大河岸边。他畏惧官兵盘查,不敢从官渡过河,沿着大堤向西行,盼望能找到一只民船。昨日的经验告诉他,这一身装束十分扎眼,很容易被人识破。何况他身上没有路引,过河时查验路引这一关他就过不去。

此时的河水,大汛已过,水面宽不过一二十丈。岸边露出一大片淤泥,那是大汛时从上游卷带下来的泥沙,沉积在此。人马走到上面必然会陷下去,附近自然不会有船只。天赐远远地沿河堤而行。走出几里路,只见前面横着一道水湾,不知为何无淤泥沉积,河水直抵堤下。岸边泊着一叶小舟,上边躺着一个粗壮汉子,脸上遮了一顶大草帽,正在假寐。

天赐大喜,叫道:“船家,能否行个方便?”那汉子懒洋洋地摘下草帽,坐起身抬头望着堤上,问道:“朋友是要过河吗?为什么不走官渡?”只见这汉子神情剽悍,一部络腮胡子根根似戟,脸膛被太阳晒做了古铜色。身着粗布裤褂,裤脚挽到膝上,前襟敞开,露出黑毵毵的胸毛,不惧深秋的寒冷。天赐知他必是常年在此操舟,风吹雨打练就了一付健壮的体格,也不以为异。说道:“官渡人太多,在下不耐久等。请船家渡在下过河,需多少船资尽管开口。”

船家斜眼打量天赐,又扫视他身后的乌骓马,眼珠一转,说道:“咱们这儿的规矩,渡一人过河要十两银子。这匹马如果也要过河,还要再付十两银子。”

天赐吃了一惊。二十两银子不是小数目,寻常农家劳作一辈子也未必能赚到二十两银子。这船家狮子大开口,天赐初入江湖,也明白他是在讹人。微微一笑,问道:“这是谁定的规矩?太狠了吧?”

那船家冷笑道:“这是我定的规矩,二十两足色纹银,一个铜钱也不能少。你如果嫌太狠,向西十里便是官渡,在官渡渡河一人一马要不了一两银子。嘿嘿!只怕你不敢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