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页

落日风雷[校对版] XVLEII 3635 字 2023-03-20

天赐展开阅读,从头至尾略作浏览,不禁大喜过望,拍案叫好。折子上共列举许敬臣大罪数十款。第一条是:勾结叛国逆臣,与前湖广总督匡文尧互为表里。其下用小字注明某年某月某日许敬臣收受匡贼贿赂若干,某年某月某日曾上疏表匡贼之功,陷害揭露匡贼奸谋的臣子等等。后面的条款虽多却无足轻重,只第一条罪名便足以置许敬臣于死地。

天赐大笑道:“许敬臣休矣!皇叔果然高明,这许多罪状是如何收集到的?”寿亲王道:“此表并非出于臣手,而是请人代笔。那人深悉许贼匡贼勾结内幕,若不是他相助,臣也束手无策。”天赐笑道:“莫非又是韦应麟?”寿亲王道:“非也!那人名唤宓日华,其父曾任九江知府,因上表弹劾匡贼,受屈免官。宓日华曾协助其父密查匡贼奸谋,手上有不少证据牵连到许敬臣,表中所奏不过十之一二。宓日华博学多才,精明干练,多谋善断。天降此人于陛下,实乃国家之福,社稷之福也。”

得知表弟也在京里,天赐大喜过望。假做感兴趣,问道:“依皇叔之言,这宓日华堪为社稷栋梁,不知现任何职?”寿亲王道:“他曾中进士,授职为蒲圻县知县。其时教匪作乱,蒲圻早已失陷,如何赴任?这是许敬臣等公报私仇,想出这样一个歹毒主意,压制贤才。害得这位宓进士闲置在京一年有余,无所事事,空有满腔抱负无处施展。”

天赐道:“他为何不另谋官职?”寿亲王道:“一是许敬臣当路,想另谋官职谈何容易。二是他自己不愿,常对人言:天下大乱,社稷濒危。好男儿当弃文学武,效命于军伍,报国于沙场。效那酸丁腐儒,舞文弄墨,唇枪舌剑,如何能治国平乱。”

天赐抚掌赞道:“壮哉斯言!来日朕必命他统军杀贼,一展胸中抱负。这份表章朕留下来,皇叔府中可有副本?”寿亲王道:“有无副本无甚大碍,宓日华博闻强记,只须请他重写一份,不会有一字差错。”天赐道:“好,皇叔回府,便请宓日华重写一份,联络朝中骨鲠狷介之士,联名上疏,那时朕自有主意。那位冯大人虽然老迈无能,在群臣中却很有些威望,如果能拉上他再好不过了。就怕他没有这个胆量。”

寿亲王道:“只须说这是陛下的主意,此老必定首肯。他在朝几十年,出了名的不倒翁,揣摩逢迎圣意是他的拿手绝技。”天赐笑道:“妙哉!就依皇叔的主意。群臣中许敬臣的死党并不很多,大多都是趋炎附势之徒,坐以观望,谁也不愿得罪。此老一旦具名,此辈必闻风而动,落井下石。皇叔声势大壮,许敬臣一党即便人人皆生百口,也无力与群臣对抗。”

寿亲王大喜,出宫之后,依计而行,先找韦王爷,而后分头去联络同道。天赐携带奏章前往翊坤宫,去寻吴明霞商议。多日心事,今朝有了着落,兴高采烈,愁容尽扫。吴明霞一见便猜知了大概,浅浅一福,笑道:“恭喜陛下大仇得报。”

天赐笑道:“刘贼伏法,小事一桩。还有一件大喜事,爱妃猜猜看。”吴明霞道:“莫不是寿王殿下有了回音?”天赐笑道:“爱妃真是聪明,佩服,佩服!”拥入内室,禀退宫娥,取出寿亲王所进奏折,说道:“爱妃请看。”

吴明霞匆匆读罢,又翻回头仔细品味那第一条罪名,忽然笑道:“这是出于何人之手?当真该打。巧设名目,入人于罪,欲欺陛下乎?”天赐奇道:“爱妃因何断言这是巧设名目,入人于罪?”吴明霞道:“许敬臣何许人也,断不会贪图区区财货,甘冒大不韪,犯此通贼叛国之罪。匡贼奸谋,他事前必定不知,也是受了匡贼的欺骗。如果说收取匡贼贿赂,朝中大臣只怕人人有份,因何全栽在许敬臣一人头上,这不是栽赃又是什么?”

天赐大笑道:“就算是栽赃陷害又有何妨?这法子小薇想到了,爱妃想到了,这执笔之人也想到了,所谓英雄所见是也。只有孟文英老实正派,虽有满腹经纶,偏偏想不到这个刁钻歹毒的主意。寿亲王被蒙在鼓里,我也不加点破,由他去活动,让许敬臣说不清道不明,乖乖就范。”

吴明霞佯嗔道:“你绕着弯子骂人,我是如何刁钻歹毒,你倒说说看。”天赐笑道:“我的好明霞又温柔又体贴,又聪明又善良。为夫失言,该打该打!”吴明霞又羞又喜,谈笑之中两人拥入罗帏,席间枕畔,商定下锄奸之计。

寿亲王得到天子的旨意,不敢怠慢,当天便联络了几十名大臣,第二日便联名上表参奏。天赐煞有介事,佯作大怒,将表章遍示群臣,发付公议。一时间群臣争相传抄,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

先皇辞世之时,曾选定寿亲王,安国郡王,许敬臣,冯其昌四人为顾命大臣。除许敬臣外,其余三人都已在表章上具名,可见来头不小,不可等闲视之。平时与许敬臣走的比较近的一班臣子不敢贸然上疏驳斥,行中庸之道两不得罪的一班老好人也不明圣意,坐以观望,等待时机倒向得势的一方。许敬臣却不甚担心。群臣联名弹劾也不是第一次,每次都由皇帝出面圆转,不了了之。这一次闹得虽凶,料想皇帝太后都不会坐视。只要有太后在,他的权位就稳如泰山。

许敬臣万万没有想到,皇帝已经不是从前的皇帝,群臣联名弹劾正是出于皇帝的授意。太后当天便得知了消息,为保护他这个同胞兄长,唤来皇帝代他讲情。皇帝跪地向母后谢罪,申诉苦衷。太后拗不过儿子一番祖宗社稷的大道理,又为儿子的挚情所感,母子二人达成谅解,只要赶他下台。

足足等待了三天,宫里毫无动静,皇帝即不下诏抚慰,也不降旨问罪。朝中却闹得沸沸扬扬,情势越来越不利。许敬臣被逼无奈,只有上表请罪,盼望皇帝能降旨宽免。不料表章连上三道,均如石沉大海,皇帝留中不发,显然仅仅是请罪还不能令他满意。群臣得知消息,纷纷见机而作,落井下石,上表弹劾许敬臣之罪。就连其死党周焕文杨秉中等也各怀私心,不肯相助。许敬臣没奈何只得求助于太后,买通内侍送书入宫求太后出面。得到的回音却令他更为失望,太后以后妃不可干预政事为由婉言谢绝。

许敬臣自知大势去矣,终于死心。再厚颜留下,徒然惹人耻笑。虽然难舍高官显爵,但性命更为重要。皇帝如此处置,也算给他留足了面子,再不识趣只怕要步刘进忠后尘。深思熟虑之后,他忍痛上表,告老辞归。宫里立刻就有了反应,皇帝准其奏请,下诏免职,其文曰:

内阁学士者,朕之股肱,所与共承宗庙,统理四方,辅朕之不逮而治天下也。卿前掌吏部,辅翼先帝,卒无忠言嘉谋。今佐朕,出入三载,忧国忧民之风复无闻焉。卿秉社稷之重,总百官之任,上无以匡朕之阕,下无恩泽加于百姓。复有专权乱政之讥,纳奸通叛之议。书云:任贤勿贰,却邪勿疑。卿虽至戚,朕未敢以私谊而废国事。上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印授,罢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