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页

司马懿道:“此行征西,出陈仓抵阳平关,沿途山势险恶,林木丛生,不辨路径,阳平关乃汉中重镇,扼西进要道,一夫当关,万夫莫敌,若硬攻必事倍功半。未知丞相是否如此?”

曹操此番西征,一来他已上了年纪,二来他已位极人臣,享尽荣华富贵,艰苦征战的雄心已大为消减了,一路上所遇皆险恶山岭,心中已惴惴不安,此时听司马懿这般一说,不由点头道:“仲达,你所言不差,的确如此,我若早知此地如此险恶,怎会出兵西征也!”

司马懿却微笑道:“丞相,虽然如此,但既然大军已抵此地,便不可空手而回也,今夏侯、张合二将,被张鲁军所败,他们必生骄心,我军可投其所好,主动退兵,张鲁军必定追杀,届时我军于半路埋伏,先歼其主力,则阳平关可不攻而破也。”

曹操一听,不由喜道:“仲达此计甚妙,我亦正有此意也,既彼此同谋,不必犹豫,即依此计而行吧。”

于是曹操下令,夏侯渊、张合二将,各率三千精骑,悄然逼近阳平关,他所率的中军大部人马,即日回身后退,摆出一副兵疲撤退的慌乱态势。

阳平关下的杨昂、杨任二将营寨,闻报曹操大军已慌忙后撤,杨昂便要出兵追杀,杨任道:“曹操诡计多端,不可贸然追击。”杨昂不听,决要追杀,自率二万大军,趁夜追击曹军。

杨昂率领的二万大军,刚追出阳平关五十里外,便突然被曹操的十万大军四面包围。杨昂猝不及防,先被曹仁斩杀,他率领的二万大军,亦无一生还。

另一面夏侯渊、张合二将,所率的六千精骑,风驰电掣逼近阳平关下杨任的营寨。杨任以为是杨昂回兵,放夏侯、张合入寨。曹军即在寨中放起火来,杨任军顿时乱作一团。

慌乱中杨任上马迎战,恰好撞着夏侯渊,两人激战了二十余回合,杨任被夏侯渊使“拖刀计”一刀斩于马下,营寨中的二万张鲁军非死即降,全军覆没。

夏侯渊、张合趁势进攻阳平关,只遇到零星的抵抗,便顺利攻入关内,原来阳平关的守将,张鲁的胞弟张卫,闻报关下的杨昂、杨任已全军覆没,吓得率守城一万兵力,弃关而逃,连夜奔回汉中的南郑了。

此役曹操不但顺利攻占阳平关,而且更重要的是歼灭了张鲁的四万主力部队,张鲁余下的兵力已根本不足与曹操的三十万大军抗衡,因此曹军未到,困守南郑及汉中郡的张鲁已信心动摇,军无斗志,汉中的失陷,只是旦夕之间了。

因此阳平关一役,司马懿所献的以退为进、歼敌之主力、再攻坚取城的策略,对曹操攻取汉中的胜利所起的作用十分重大,甚至是关键性的取胜策略,而司马懿在曹操心目中的分量亦大为提升。

曹操的西征大军在攻陷阳平关后,稍作安顿,便向汉中郡的外围重镇南郑挺进,在南郑,张鲁的胞弟张卫领兵出战,被曹操的虎将许褚斩杀,不到三日,便将南郑攻陷了。

南郑失守,距南郑仅五十余里的汉中郡城中,犹如困兽的张鲁,自知大势已去,自闭仓库,不加毁坏,然后出城与曹军决战,张鲁战败投降,曹操念其封仓存粮之德,优礼相待,封张鲁为镇南将军,送去许昌安置。

在此役中,曹操又收得马超部属的猛将庞德,他不由十分欣喜,下令大赏士卒,三军痛饮三日。

此时,司马懿却又向曹操进言道:“丞相,刘备以奸计取得蜀川,蜀人尚未归服。主公已得汉中,蜀川震慑,何不趁势攻蜀?我料刘备必土崩瓦解,此千载良机不可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