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页

他目注萧侯仪,肃然说道:“蜀汉立国之大计,乃在于复兴汉室,因此主要之敌,是曹魏而非孙吴,而在用兵之道,亦须有重点,不可同时对付两大强敌,因此为长治久安,宜与吴联合,而绝不能攻也。此其一,……”孔明一顿,又道:“其二,从三国国力而论,赤壁战后,曹魏势力退回北方,对孙、刘两家压力稍缓,但曹魏仍坐拥九州岛之地,吴、蜀只占四州,因此魏、蜀、吴三国中,曹魏国力依然最强大。荆州之战,蜀国失去荆州,仅剩益州两川之地,兵力虽有三十万,但须分兵守北,抗拒曹魏,能用之兵,不出五万,因此比之孙吴的国力,尚处劣势,绝不能速战速决,消灭孙吴。战争延缓,必给曹魏可乘之机,若曹魏从北面攻我方,则蜀国危矣。”

萧侯仪此时不由连连点头,表示领悟。

孔明见萧侯仪十分虚心好学,心中欣喜,又解释道:“另外,从还大的战略而言,曹魏终占优,吴、蜀两国唇齿相依,唇亡则齿寒,吴亡蜀亦不长,吴、蜀休戚与共,只可长结盟好,共抗曹操。孙吴只图一时之利,攻夺荆州,杀害关羽,固然不知;但蜀国若为复仇,愤而伐吴,即又步孙吴的后尘,激发吴、蜀的激斗,势成水火,得益的只有曹魏。三分之势之所以鼎立,全在于吴、蜀联盟共大计,若一旦破坏,则三分之势便毁败了。此其三。综而论之,蜀国于此时出兵攻吴,实百害而无一利。”

萧侯仪神色一凛,向萧侯仪拜道:“诸葛大哥洞悉天下大势,不厌其烦,悉心教谕,小弟谨遵牢记,永志不忘。”

孔明欣然一笑,也没再说话。他亦无暇再分心,因为目下的情势十分危急,稍一不慎,蜀国便有覆灭之危了。

※※※

三天后,刘备临朝,召集文武大臣,宣示他打算出兵攻打东吴的旨意。

文武大臣中,众人见丞相孔明、司徒许靖均默然不语,因此谁也不敢表示什么。

刘备见状,不由大喜,大声道:“众卿家既无异议,朕便即下旨,发举国之兵,攻打东吴……”不料刘备话音未落,殿外已匆匆奔进一将,但见他虽然风尘仆仆,但仍不减他的凛凛威仪。他快步奔到阶下,向刘备参拜。

刘备一见,不由喜道:“好啊!子龙赶来见朕,想必是助朕攻打东吴,为云长报仇吧?有子龙助朕,朕再无忧。”

不料赵子龙即朗声道:“不然!陛下。当今之势,国贼乃曹魏,而非东吴,曹丕篡汉,神人共愤,陛下宜进图关中,进攻曹魏,曹魏若灭,东吴自会降服,目下曹操虽亡,曹丕继位,军心民心未服,为甚不趁此良机,早日出兵攻取关中,控制黄河、渭水上游,以讨伐奸逆?若然如此,则天下必定响应!怎可于此时先打东吴,消耗军力?此绝非上策。”

刘备一听,大感失望,不悦道:“东吴夺朕荆州,杀害朕弟,切齿之仇,怎可不报?卿为何阻朕?”

赵子龙道:“陛下与曹魏之仇,乃出自公心,天下附应;兄弟之仇,乃私人之怨,怎可以私废公呢?”

刘备恨道:“朕若不为弟雪仇,虽有万里江山,又有何珍贵。你勿再阻朕。”刘备心中气恼,若所奏之人并非曾救他生命数次的赵子龙,他早就下旨斩人了!

孔明见状,目视赵子龙。赵子龙会意,不再说话,站起退到一旁。

孔明毅然出班,向刘备道:“陛下初登帝位,就算欲讨东吴,也只可派一上将率军可也,何必陛下亲统大军?宜集中国力,北拒曹魏。”

刘备见孔明并未阻他攻伐东吴,心中稍慰,亦感孔明所议,不失为两全其美之策,他心中转念,便欲答允孔明的奏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