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2页

秦的统一使中国的武力达到了一个高峰时期,短短十五年里,秦北击匈奴,南征百越,战无不胜。大将蒙恬率三十万铁骑与匈奴骑兵硬碰硬,一仗打下来,匈奴两胡尸横草原,远遁大漠戈壁的深处,数十年不敢露头。

汉朝的对外反击战,虽然不如秦朝酣畅淋漓,但是依然让人血脉贲张。“匈奴未灭,何以家为?”骠骑大将军霍去病的壮士情怀千古之后,依然令人神往。

汉的统一和强盛,加上军事的巨大胜利,使中国人的民族自信心达到了高峰:“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这样的豪言壮语,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而在前世,即使到了战乱纷纷的三国时期,曹操北征乌桓、诸葛亮平定西南、孙权开发岭南也都取得了胜利。

随后历经两晋南北朝的分裂和“五胡乱华”的动乱,汉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击,但是由于尚武之风未灭和强烈的自信,最终实现了隋唐的大一统。

唐朝贞观至开元时期,对突厥,高丽的不断胜利,使民族自信心达到了顶峰。李世民被称为“天可汗”,正式这种极度自信的写照。

然而物极必反。隋唐光辉的顶峰,也就是下滑的开始。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也是中华民族自信心由顶峰开始下滑的起点。那一次,汉族人第一次看到了自己军事上的无能,而且实在经济极度强盛时期。

这种打击是严重的,自此以后,汉族再也没有取得过对周边民族大规模战争的全胜。

宋朝的建立,非但没有扭转这种颓势,反而加速了尚武精神和民族自信的下滑。为了维护自己偷来的政权,宋朝统治者借鉴了汉唐尚武导致诸侯、藩镇的坐大,中央政权的架空倒台的教训,矫枉过正的实行了重文轻武,将兵分离的政策。空有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极度低下,对周边民族长期被动挨打,一次次打击了本已处于下滑期的民族自信心。

在思想上,宋朝推行程朱理学,完善科举制度,进一步削弱了民间的尚武之风。但是,毕竟几千年的习俗不会一朝一夕消亡,我们在宋朝还是可以找到许多血性勇武的汉子,取得过多次局部战役规模的胜利。

元朝的征服,对汉族的尚武精神和民族自信,可以说是一个灾难性打击。汉族第一次被异族完整统治八十余年,第一次沦为下等人,第一次被完全剥夺了尚武的习俗。

八十年完全可以改变一个习俗,从此汉族的习武之风日衰,一直到王宇穿越的时候,都没能恢复。

明朝最终没有取得对蒙元的彻底胜利,蒙古人是全师撤退到草原的。明朝基本继承了宋朝的文人至上和程朱理学治国的方针,军事上虽有进步,但积重难返,成效不大。

明初在太祖和成祖的时候,尚武精神还有所抬头。但是到了明末,军队对火器、城堡的过分依赖,直观的反映了汉族已经基本不再具有尚武精神。入侵的倭寇,几千人就可以长驱直入,纵横数省,因为汉族已经沦为了一个懦弱的民族。

还没等到火器发展到可以和游牧民族的铁骑对抗的时代,明朝就因为天灾人祸灭亡了。

为了长期统治中原,满清实行了比元朝更为残酷的制度。剃发易服夺走了汉族人最后的尊严和自信;残暴的屠杀,折断了汉人最后的脊梁;文字狱和严禁汉人习武带兵器,使汉人完全沦为奴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