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书院考试

穆苏打开丁字班的考卷,先将考卷通篇阅览了一遍,心里有了大概的把握,随即从书箱里拿出笔墨与砚台,开始慢慢研磨。

丁字班的考卷没有那么难,至少没有平日里穆苏做的外祖父出的题卷难,第一道大题便是通篇的帖经题,穆苏刚刚匆匆扫视过一遍,并没有答不上来的,只是这样的题不得马虎万万不能写错了字,不然便是因小失大。

穆苏研好磨,提笔开始答起题来,既然试卷没有那么难,他便有时间好好的书写一下,赏心悦目的书写可是拿高分的关键,毕竟先生批阅这么多试卷难免心浮气躁,更何况这可是最注重一手好字的古代。

很快答完,检查一遍无误穆苏开始答接下来的墨义题;这题也是他拿手的,不过穆苏想要精益求精他先是看了一遍考题随后在脑海中组织最精炼准确的语言,然后再写上答案。

这两道题占整张试卷的比例极高,约有百分之四十的比例,毕竟十岁以下的孩童能将四书五经全都参透已是不易。

将这样大的两道题拿下,穆苏也松了口气,越发胸有成竹,再看接下来的策问题,微微皱了皱眉头,看来这策问题便是此次考试的分水岭了。

此题大意是问,古时有一七岁孩童为一耕读之家的独子,家有几十亩良田,称得上富裕,祖上几代读书科举想要考上功名改换门庭,但科举之道难于登天,无甚根基,考了几代只孩童父亲得中童生,却也四十有余,心有余而力不足,不再继续科考专心在家教导儿子,希望儿子继承父志,祖上几代心愿改换门庭。

父亲自小对儿子悉心教导、颇为严苛,日夜刻苦;孩童年幼身体娇弱吃不得苦,生了大病,母亲哭泣哀求夫君莫要如此,痴狂于科考一途,岂非要家中断后?

父亲想要出言反驳,但几代单传子嗣单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一时竟不知如何是好?

问:若汝为此孩童应当如何?

穆苏手指微微摩挲笔杆,暗自思量这题好不刁钻,若是听从母亲之意就此放弃那么便认为此子心性并不坚毅,或是贪生怕死吃不得苦。

可若是秉承父志答不畏艰苦,继续读书,又置性命于不顾,家中断后,也是不值当;如何答皆为为难。

同他前来一同应考丁字班的孩童皆才不超十岁,同这题中的孩童年龄相当,很有代入感,而他们这些孩童想到读书要葬送了性命肯定是不愿的,穆苏觉得应有大部分孩童会答性命为重,功名利禄皆为身外之物。

这样一来书院的夫子定是不喜的,若无求学之心还来书院干嘛,是否日后有一点艰难险阻便要放弃?

感叹一声书院这题出的可真诛心,若是稍微成年一点的人许是会答不畏艰苦,毕竟也都知道只是纸上说说而已,总比说放弃来的好;可孩童们就不会有这般七窍玲珑心,以及不畏生死的决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