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红楼梦》的版本学为什么会成为一门学问,兰兰在这里向大家解释一下。】

【在《红楼梦》成书的早期,这本书一直以手抄本的形式传播,这本书在原作者曹雪芹在世的时候,还从来没有公开出版过。谁要想看,就都借来誉抄,抄了之后再将抄本借出去给别人看。这部作品就是以这样的方式在一个较小的文化人圈子里慢慢传开的。】

【原作者曹雪芹去世之后,人们开始渐渐意识到这本书有广泛的传播价值。据说这样一个手抄本还挺值钱的,能卖好多银子。所以有人就动起脑筋:为什么不用更为先进和高效的方

法,大量印制很多很多《红楼梦》呢?】

【第一个产生这个想法并付诸实践的人叫程伟元,他是一个印书铺的老板,是他最先将《红楼梦》付梓印刷,才让这本书得到广泛传播。程伟元印刷出版的《红楼梦》有两个版本,分别是“程甲本"和"程乙本",我们现在一般管他们叫"通行本"。】

【但他也同时做了一件事,就是请高聘在曹雪芹原著的八十回《红楼梦》基础上,续写了后四十回。】

【高鹗这个人呢,文字境界和思想水平显然都不如曹雪芹,他续作的后四十回是不是“狗尾续貂”我们且不说,但我之前听过好多小伙伴们评价,就是从第八十回 后往后看,一个个人物都言语无味,面目可憎1,怎么都不好看了?】

【在我看来,程伟元请高聘写后四十回续书,很有可能是出于商业考虑。】

【为什么这么说呢?——高鹗所续的一百二十回《红楼梦》,故事有头有尾,比较完整,不能算是“烂尾”,所以比较好卖。而且它的结局是个“大团圆”版本,明明在曹雪芹笔下是“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但到了高鹏的后四十回,荣府家道中落了一丢丢之后,子孙后代意又起来了,宝钗还给宝玉生了个儿子贾桂,还有什么“兰桂齐芳”之类……将红楼整个故事的悲剧立意全给推翻了。】

【当然了,我们之前也提到过,作者成书的时代清廷的文字管制很严重,出版商需要规避"文字狱”的潜在威胁。但是,没有这金刚钻,就别揽那瓷昂活儿啊!害得兰兰每次看后四十回,都只有一个感受:就很气!】

黛玉与英莲,看见天幕上的仙子嘟嘴气鼓鼓的模样,都有些忍俊不禁。

【举个栗子:高鹗续书里写林黛玉喝粥,他怎么写呢?他写紫鹃问:林姑娘喝粥,要不要配点五香大头菜,再拌些麻油醋2……这一看就是续作者在凭空想象富贵人家的生活,硬拗豪门人设,东宫娘娘烙大饼,西宫娘娘卷大葱,也不外乎如是。】

林黛玉听见那仙音突然就说到自己身上来了,惊讶地睁大一双美目。再听那萧兰兰说得如此有趣,忍俊不禁,用帕子掩口,轻轻笑着,道:"大头菜其实也是吃的,只不过是路菜……"

路菜,就是出门走原路时带在路上吃的菜,多半是腌腊糖醉之物。巢玉当年上京,也带过路菜,其中就有大头菜。但抵京之后,就再没吃过了。往大头菜里拌麻油醋,更是闻所未闻的吃法。

“难为她,我吃一回大头菜,竟让她如此计较……”

听起来真像是一位神交已久的仗义朋友,让人感觉好温暖啊……黛玉想着。

【程伟元出版的所谓“通行本”,它本身是有贡献的,它做到了向广大人民群众推广《红楼梦》,让它成为人们口熟能详的"四大名著"之一。】

【但它给出的结局着实有损于《红楼梦》的整体立意和艺术性。而且通行本比较要命的一个问题在于:它不止增加了后四十回续书,它还改动了前八十回。比如说我们之前提到过的,将秦可卿之父秦业的名字改成“秦邦业”。】

【这样对出版商程伟元来说更安全,但对读者来说,我们看通行本,就看不到曹公的本意了。】

【所以,如果想要看能够表达曹公原意的《红楼梦》,最好的办法是看"古本",也就是说,通行本出版之前留下的那些手抄本。】

【喜欢红楼的小伙伴们应当也经常听说过《红楼梦》的这个本那个本的,兰兰在这里给大家总结一下,红楼梦中具有研究价值的重要"古本",都有哪些。】

【首先是《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本,它叫这个名字,是因为本子里记着,“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字样。也就是脂砚斋这个批书人,在甲戌年,也就是乾隆十九年,把红楼梦抄了一遍,并且写了一些批语。】

【这个本子在1927年由胡适收藏,但是已经不完整了,是个残本,保存下来的只有十六回。但这个本子里残存里的文字,是相当接近曹雪芹的原始作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