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4页

------

一听说“捡漏”,民宿里的“义工”们全都慕名前来报名。连破琴先生、九儿姑娘他们也从展厅里溜出来开眼界。

他们都是根正苗红,博物馆里的科班出身,自然十分好奇,那些流落民间、隐姓埋名的同学们,现在都是哪般光景?

佟彤严肃提醒希孟:“你就别去了。旧货市场东西鱼龙混杂,我怕你看到什么不该看的。”

他宛如没听见,口袋里摸出个墨镜,得意地朝她晃晃。

原来早有准备。

佟彤向小云问出了具体地址,数了数“参团”人数,本来想带他们下地铁。

忽然手机上来了个短信,是她银行卡上的余额通知。

她财大气粗地决定:“打车打车。”

她身边“人丁兴旺”,分了三辆车才装下。

佟彤那车的司机一听地址,就露出了神秘微笑:“去鬼市啊?”

所谓“鬼市”,其实没一点封建迷信的成分。这里的“鬼”,指的是来路不明的物件儿。

据说大清亡后,从前的王公贵族八旗子弟一下子断了生活来源,又养尊处优的不会养活自己,只好把府里的各种玩意儿拿出来变卖。卖的时候还嫌丢人,因此不能挑大白天摆摊,于是只能趁着傍晚、凌晨,人往阴影里一藏,谁都看不见谁。

于是就形成了京城里的好几个“鬼市”。

后来呢,鬼市里的清末遗民少了,人员渐次复杂,卖的东西也逐渐五花八门:玉器古玩、绝版漫画、老旧机械、油票粮票、古着衣鞋、黑胶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