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页

眼见事迹败露,梁帝就算再不甘心,也不能一意孤行处死周陌,不得不继续“彻查”此事,最终处置了一位伪造证据的官员,洗清了周陌身上叛国的污点。

但尽管如此,已然暴露自己对于周陌心怀忌惮的梁帝再也不敢再重用于他,以免他当真借机造反。于是,梁帝暗示负责查案的官员捏造了几条莫须有的罪状,虽然罪不至死,却也借机将他流放苦寒之地,也算达成所愿。

比起抄家灭族,流放已然是梁帝最大的“仁慈”了,最起码人还是保了下来。至于最终能否被顺利送往流放之地,而不是中途出现什么“意外”,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囚禁着周陌的囚车一路缓缓而行,正巧路过白缎所在的县城。城中市民们自发走上街头,含泪为这位蒙受冤屈的将军送行,而白缎也是其中之一——他还记得自己的父亲曾在对方麾下当过兵,也同样感念那一笔送到他们手上的抚恤金。

囚车上的周陌形容狼狈,但神色间却极为平静,并无颓败憔悴之色。他安静地坐在木制囚笼中,脊梁笔挺,似乎一点也不担心自己未知的前路,反而仿佛仅仅只是休憩片刻,很快便能再度奋起拼搏。

可以说,白缎自小便听着这位少年将军的传闻事迹长大,对周陌充满敬意,如今,他在英雄末路之际真正见到对方,却并没有任何的失望之感,反倒觉得他想象中的英雄就应当是这幅模样,无论遇到什么境况,都折不断那一根刚强的傲骨。

也许是白缎的目光太过专注了些,囚车上的周陌突然转过头来,准确得在人群中寻到了他,与他目光相接。

这一刹那,白缎心口一阵狂跳,他连忙转头避开对方似乎直抵灵魂的视线,努力平稳自己的无措。随后,当白缎再度抬起头来的时候,囚车已然吱嘎着远去,只留下一个身穿囚衣的模糊的背影,令白缎有些懊恼,又有些怅然若失。

莫名其妙地叹了口气,白缎提着为母亲抓的药,转身进自己的店铺,又开始了一天普普通通的劳作。

第30章

最终,白缎的母亲仍旧还是没能抵抗住病魔的侵蚀。

在日子安稳下来、自己的儿子学了一门好手艺,不再被贫苦所迫后,白母就像是长长松了口气那般,身子骨骤然垮了下去。她缠绵病榻数月之久,终究没有熬过那个严寒刺骨的冬季。

这一年的冬季格外漫长寒冷,漫天大雪茫茫无尽,阻塞了交通甚至压垮了房舍,使得本就饥寒交迫的贫苦百姓更加难以维持生计,老幼妇孺病死冻死者不计其数。

而在这个时刻,朝廷却并没有采取任何赈灾的措施,各地官员毫无作为,甚至连各种苛捐杂税也没有减免,真正应了那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正所谓“官逼民反”,常年生活在压榨之下的民众终于忍无可忍,纷纷揭竿而起,袭击了为富不仁的富户乃至县衙谷仓,将其中的粮草木炭哄抢一空,就连负责守卫的官军也从中浑水摸鱼。

各地暴民迭起,官府却由于不少偏远地区大雪封山而束手无策,在此关头,还有更加雪上加霜的消息传来——有一群役夫也趁此机会发动了叛乱,而这一支乱军却与普通的暴民截然不同,他们有一位领袖,叫做周陌。

虽然周陌威名赫赫,但朝廷却并没有太过将他放在心上。如今的周陌只是一名普通的贱籍,一无粮草二无兵马,哪怕他有三头六臂、熟读兵法韬略,但此时龙困浅滩,就算起义反叛也成不了什么气候。

朝廷的轻视给了周陌壮大自己的宝贵良机,他很快便攻陷了一大片城镇村落、趁机站稳了脚跟,而各地民众也纷纷响应,自发主动得投入他的麾下、供他驱使。

这些百姓本就因为生计而不得不反抗,虽然他们抢夺物资的物资足以支持他们度过这一个寒冬,但来年开春、冰雪融化之后,等待着他们的却必然是朝廷毫不手软的围剿。

在这般前途无亮之际,周陌的出现无疑给他们指引了一条存活的希望——现在,唯一有能力率领他们对抗朝廷军队的,就只有这位曾经力挽狂澜、将北胡人驱逐出国境的平北将军了。

为了活下去,这群原本的平民百姓拼尽了全力,迅速在周陌的训练下变成了一支真正的军队——毕竟,曾经的周陌就是这般依靠刚刚被抓去服兵役的普通人,硬生生赶走了彪悍的北胡骑兵,对于训练这种事情,他极为在行。

开放谷仓充作军饷、占领县衙抢夺兵器,周陌的军队所到之处,守城的官兵都并未多做抵抗便纷纷投降。一方面是民心向背,民众们受够了朝廷的腐败贪墨、不愿意为他们而牺牲自己;另一方面也的确惧怕周陌的威名,不敢与之一战。

眼见事迹败露,梁帝就算再不甘心,也不能一意孤行处死周陌,不得不继续“彻查”此事,最终处置了一位伪造证据的官员,洗清了周陌身上叛国的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