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第 52 章

小货郎 桃花白茶 5986 字 2022-09-03

第52章炭火,皮货。

古代冬天最好的两样东西。

纪彬订了炭火之后,就等着他们拉过来呢。

其实一共订了三大车,其中一车已经停在邑伊县杂货店。

这些炭火都是上等炭,虽说不是最好的银丝炭吧,但也不是寻常人家用得起的,而且是专用用来取暖的炭火,跟做饭用的不同。所以并不售卖,只是自己用。

当然了,还有送人。

大冬天的,送炭火不比送别的强?

现在十月下旬,天气已经开始冷了,一早一晚温度已经很低,该烧炭还是要烧的。以前没钱也就算了,现在有钱,自然不能冻着自己。

所以很早开始,引娘已经收拾自家的皮货去给两人做冬口口裳,纪彬则买了炭火炉,还给引娘买了暖手的袖炉,写字手冷了就抱一抱。

这三车炭一共一万两千斤炭火,听着挺多,但其实根本不经用。

不说送人了。

只讲纪彬自己家里,他不常在家就算了,在家的时候,家里炭火肯定不会断。让家里舒舒服服,一天少说也要二十斤,从十一月十五开始烧,一直到正月十五。六十天就要一千两百斤炭。

家里要准备一千两百斤。

刺绣坊地方大,一个冬天要个两千斤不过分吧。

还有酿酒坊要少些,给个一千斤足够,做酒要来回跑动,不如刺绣那么需要炭火。

这加起来,都要四千两百斤。

不然怎么说冬天不好过,就是这个原因。

像去年凑凑合合过,那也是过,如今舒舒服服过,更是过。

大家经常说的薪水其中的薪字,就是来自炭火的意思,朝廷都会给官员们发放炭火,或者折成银子,可见这炭火有多重要。

所以过年好难。准备过年要用的东西更难。

好在政局稳定的朝代,都会限制炭火价格,不能太低,太低做炭的百姓无以为继。也不能太高,那样大家都买不起。

纪彬这一万两千斤炭火,一共花了一百一十两。

对纪彬来说自然是不贵的,可让普通人来说,那是想也不敢想。

就为取暖?花这么多银子?

要知道一百一十两,普通人十年也赚不到。村里人取暖,顶多用木柴,又或者稻草,再不行牛粪。闲的话自己烧出来也行,买炭火?他们想都不敢想。

或许今年可以想想了?其实一斤木炭也才十八文对不对。

而且纪彬买的是上等炭,他们买普通炭火也行啊,估计只要七八文就行。想要以后瑟瑟发抖,在家里也什么都做不成的冬天,现在是不是可以改改了?

纪滦村的人没发现,他们对银钱的概念已经悄然发生变化了。

除开自家,刺绣坊,酿酒坊之外,还剩下七八千斤炭火,则被纪彬送到各个好友亲朋家中。还是上面说的,大冬天的,送炭火可太实在了。

你想想大雪纷飞的冬天,你在屋里冻得瑟瑟发抖下不来床,这时候给你送炭火,你不开心吗?再说已经到年底了,借着送炭走动走动,维系一下感情,这可太要紧了。他是做生意的,做生意就不能那么冷淡。

纪彬先给岳父岳母家,还有本村的亲爹都送了些。一人五百斤的定额,大家都一样。至于继母?那是谁,他不认识。

岳父岳母对他一向好,这不用讲。

亲爹毕竟占了个亲,古代那么注重孝道,他在明面上不会怠慢,花小钱省大麻烦,纪彬很愿意这么做。

送炭到岳父岳母家中,堰河村不少人都去围观。瞧瞧宣老爹宣老娘这家,过得多舒服啊,虽说他家原本在堰河村就算可以。

但女婿做了大买卖,让他们一家跟着赚钱,不止他们赚钱,堰河村不少妇人女子也靠着刺绣坊补贴家用呢。

听说有家小女子一个刺绣能赚四百文,现在求亲的人家排着队在门口等,门槛都要踩破了。看着就羡慕。

现在要过冬了,还送几百斤炭火过来,真是好福气啊。

宣老娘自然笑得看不到眼睛,嘴里还念叨∶"哎呀,纪彬也不知道省钱,每日花的钱我们都挣不料。

这话说的,更让人心里发酸好吧。

而且人家宣老爹还在女婿那做事呢,肯定又能赚笔钱,真好啊。

至于纪彬亲爹,他看到炭火的时候什么也没说,送炭火的人也不敢讲什么。毕竟东家跟他爹之前的关系,大家都是明白的。更是知道这亲爹之前做过什么,东家能送炭已经很好了!这么心慈的东家可真不多啊。这话一说出去,又是一桩好名声。

然后是合作伙伴,虽然他的合作伙伴诸如邓杉他们,其实手头挺有钱了,但这是他的心意,也是联系感情的方式。

包达一家,李裁缝母子,邓杉三兄弟一家,里长一家,再有徐木作,刘铁匠。前者六家都是一家三百斤,后者是两百斤。

听着热闹,其实三百斤也不到三两银子,但包含的情谊却无价。毕竟纪彬能在买炭火的时候想着他们,说明是自己人。

还有引娘在荆高庄的夫子,给荆夫子还有荆姐送的炭却格外不同,而是最上等的炭火,烧着一点烟都没有。

从兰阿巷子买也要八百文一斤。这两家都送了一百斤过去。

其实引娘屋子里也是这种炭,但是纪彬没声张。

包达跟李裁缝两家一直受纪彬照顾,这自然没什么说的。他们明摆着是自己人。

酿酒坊里,包达就是纪彬的影子,这是大家都知晓的,而李裁缝通常在引娘有事的时候照看刺绣坊。

所以单独给他们完全没有问题。

里长就更不用讲了,完完全全的合作关系。刘铁匠跟徐木作也差不多。

邓杉三兄弟家倒是有些不同,经过陶罐那事,纪彬对他们非常敬佩。

换了旁人,肯定是承受不住的,可他们三家还是齐心协力,才有了现在的好日子。

这次来送货的人是邓家大哥,他刚把酒瓶送到,就听酿酒坊的人说又做新酒了,让邓杉去找东家商星新酒坛的事。

又来生意,这是好事啊。

邓杉大哥一过来,就看到满院子的炭火,纪彬笑∶"巧了,正要给你家送呢,这九百斤炭火,一会你带回去。"

他们家做的就是陶罐生意,对炭火一点也不陌生,一看就看出来,这么优质的炭火肯定不便宜。

纪彬见他推辞,笑道∶"大家都有的,是不是不拿我当朋友。"

邓杉大哥知道纪彬在开玩笑,但还是下意识点头,下意识收下了。说完炭火的事,就要讨论做新酒坛。

纪彬对这种便宜酒坛要求不多,只要结实就行,普普通通酒坛刚刚好,毕竟四文八斤的酒坛,差不多就行了。

邓杉大哥是实诚人,自然不会嫌弃纪彬订便宜酒坛,认真记下要求之后,说等几天就送样品过来。

这当然好。

邓家三兄弟做事他放心。

等邓家大哥把炭火带回去,一家看到炭火之后更是惊讶。

最近纪彬买炭火的事他们也知道,毕竟他们村里也有去纪滦村卖酸果的。可谁能想到,纪东家竟然还想着他们?甚至给他们一家三百斤。这让人如何不高兴。

不止是为炭火高兴,更是为东家能想起他们高兴。

酸果酒酒坛的事搞定,纪彬又要带着柴力去邑伊县了。毕竟这里的炭火都已经送出去,还有县城的呢。

虽伊县杂货店不用说,纪彬让周掌柜已经烧起炭火,保证进到杂货店的客人们感受到温暖,一冬天准备了两千五百斤的炭火,不仅前面店铺要用,后面宿舍也是要用的。

剩下的则是送到柴尺家,蔡运那,还有蔡姐姐,引娘三姐三姐夫万秀才,孙旺家。各家也都是三百斤。

用的理由也简单,就是反正从春安城买了,就顺便多买了些,希望朋友们不要嫌弃。这怎么会嫌弃,反正炭火这东西家庭必备,谁也不会嫌少。

一圈送下来。

收回来的礼物也有许多。各家基本都回礼了。

岳父岳母给送了自己种的东西,邓杉他们送了烧制的漂亮花瓶。孙旺甚至送了几条活鱼活虾。还有各种东西,反正瞧着就热闹。

不得不说,花了这么钱,他们之间的关系显然更好。想必明年的合作,也会更密切。人跟人就是这么联系起来的吧。

纪彬处理完这些事,直接长舒口气。

人情往来,第一年总是艰难的,以后就简单了,按照单子直接一划拉就行。引娘已经跃跃欲试了,明年她也可以的。

一开始互相送礼,过年的气氛就已经有了。

古代的冬日总是比较难过,可这个冬天,显然跟之前不同。

纪彬家可能是最不一样的。

去年他盖个房子都抠抠索索,仅仅过去一年时间,却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谁提起来,都要夸一句厉害。

纪彬倒是不在意这些事,他一边给各家送炭火,一边在等一件事。那就是酸果酒西良好。他还想赶在年前卖出去一批。

而且人家邓杉家酒坛都做好了,一次性送来五百个八斤酒坛,后续还要再送来五百个。

酸果酒头一次酿造,就要酿八千斤,这个数字很惊人了。可整个酿酒坊,包括纪彬在内,却对这酒信心十足。

这么说吧,如果酒卖不出去,他们这个月工钱不要都行。酸果酒已经好喝到这种程度了!大家肯定有信心啊!

而且在过年前多赚一笔,这可是好事。

纪彬在家安心等酸果酒,顺便看了下引娘的作业,开口道∶"放假之后的作业,你都做一半了?"

引娘点头∶"是啊,我准备写完之后,认真看看燕姑娘寄来的茶经跟香经。"

现在已经是十一月初五,冬至刚过,荆高庄的私塾也暂时停课了。毕竟过了十一月,天气越来越冷,上课也上不好的。在纪彬看来,约等于寒假。

但是哪有刚放假,寒假作业就写一半的学生?引娘也太用功了。

其实引娘原本想亲手做些冬衣的,但被纪彬制止了,这么冷的天,做什么衣服,他们是请不起裁缝了吗?

这个歪理让引娘根本不知道怎么反驳好吗!

等她再反应过来,手里就多了盒蜜饯,让她找朋友去玩。小姑娘家家的,没事吃吃果子,嗑嗑瓜子,消磨下时间多好。

引娘干脆把她画的九九消寒图给挂出来,虽然笔法还有些稚嫩,却能看出些灵气。一天画一笔,时间过得也挺快的。

等到十一月十号那天,纪彬期待已久的酸果酒终于酿成装坛了。

纪彬带着引娘去看,见外面风大,让她披上狐皮斗篷,两人这才去酿酒坊。

白绒绒的皮毛显得引娘脸更小,愈发精致的眉眼全是松快,半点没有农家女子的怯懦跟生份。

两人刚到酿酒坊,就闻到扑面而来的清香。大冷天,若是温一壶这样的酒,日子岂不快活。

纪彬看着满满当当的几百个酒坛,看向引娘道∶"我跟柴力明日就出发去春安城,只是你还要帮忙做一件事。"

引娘也不问什么事,直接点头。她肯定会做的!

说走就走,纪彬可不是耽误事的人。

而且早一天出发,就能早一天回来,若是被下雪拦在路上,那可就寸步难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