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第 60 章

小货郎 桃花白茶 5403 字 2022-09-03

第60章

万秀才是永义六年考上的秀才,那年他二十四。

当时的县学破破烂烂,不如现在这样宽敞明亮,作为二十四岁的秀才,虽然不是惊才绝艳,但在偏僻的邑伊县,已经是数得上了。

那时候在任的还不是王知县,而是另一位姓陈的知县老爷,甚至还亲自接待了他这位邑伊县的秀才,毕竟那一年里,整个邑伊县,就他一个秀才老爷。

现在回想起来,这也许是他这辈子最风光的一段时日。

别说万氏一族了,就连邑伊县的富户都送来钱粮,觉得他前途无限。毕竟一个偏僻的小县,能有多少秀才啊。

然后是永义九年,永义十二年,去年的永义十五年。连着三年,他参加了会考,参加了乡试,最终去了京城。

可都在京城那一关被拦下来。

如果说永义九年之后,还有人过来关切,到去年的时候,已经无人问津了。倒是王知县安慰了几句,说科举落榜是常态,考上了才是稀奇,让他潜心读书。

南军国的科举制度跟纪彬那个时空的不同,在科举制度完善的朝代一般来说先是县考成为秀才。

然后通过秋闱的乡试成为举人,举人之后再去京城参加春闱成为贡士。当然了,每朝每代都不太一样,这里只是举个简单的例子。

万秀才早在九年前就中了秀才,甚至能通过春安城跟宿勤郡的会考跟乡试,但这也只是让他有资格参加京城的春闱而已。

过了春闱,才能成为南军国的举人。

有人说他们宿勤郡读书人少,所以才能让万秀才通过那些考试有资格去京城去汴京。

但到了汴京那边,要跟中原的读书人,江浙的读书人,还有齐鲁的读书人,一起竞争,所以就落了下风。

不管怎么样吧,在众人眼里,那就是考了九年没考上。

前几年还好些,不少人对万秀才还抱有希望,但去年考试没成,则成了最后一根稻草。万家一族竟然开始冷嘲热讽,当然了,不是明面说的,毕竟他还是个秀才。但在背后那些话,就不堪入耳了。

所以在宣三姐的提议下,让万秀才去六妹夫的杂货店做账房,万秀才也是犹豫几天就同意了。原本他对宣家人并不热络,可没想到自己春闱失利后,对自己最好的,竟然还是宣家人。

但最没想到的是,六妹夫竟然想开私塾,还请他去教学。

这对一个秀才来说,已经是极好的工作了。

而且六妹夫丝毫没有其他商贾之人的俗气,更没有赚了几个钱就傲气的样子,反而对他十分客气。

如果说态度是一方面,那接下来纪彬给他家的月钱,就让人感怀纪彬事情想得周到。

当初宣家三姐跟万秀才去找纪彬,那实在是家里没有余钱,原本以为等到私塾开业之后,他家的情况才会好些。

谁知道这事说定,他家的米粮银钱就没断过。

而且用的理由都不是接济,又或者赠予,,而是说给夫子的薪酬。

这样一来,拿着钱都更有底气。

年前更是送来炭火吃食银两,让他家这个东家过得都极好。万秀才的秀才娘罕见说了几句宣家的好,对宣三姐态度也没那样差了。

可是过完年,每月的米粮银钱还是照样送来,只是迟迟没有私塾的消息。要知道这私塾可是年前都开始建了。一直到二月份,一点消息都没有。

万秀才说不心急那是假的,他跟之前不好意思找活计的态度已经不同了,天天盼着去纪滦村教书。

宣家三姐知道意思,主动回娘家一趟问问情况。

去了才晓得,纪彬根本不在纪滦村,引娘在做主卖隔壁黄沟村的良田。大家都没空管私塾的事。

好在宣家三姐一去,引娘就知道怎么回事,主动说了私塾的进度,讲她买完良田,就去布置私塾,等纪彬一回家,私塾基本就开业了。

有了引娘的话,万秀才跟宣家三姐这才心安。可是细细一想,他家竟然被个十五岁的小姑娘安抚住。也不对,翻过年,引娘都快十六了。

纵然如此,两人也有些不好意思,毕竟他们可比引娘大好几岁,竟然不如引娘稳重。可引娘像是跟往常一样,只说让两人收拾行李,这边客舍也基本建成了,到时候可以提前搬进来。

宣家三姐跟万秀才彻底放心。

万秀才都没好意思说,他之前都在担心,纪彬是不是有了更合适的人选。毕竟他一年要去好几次春安城,认识的人肯定很多。

这些也都是瞎想了,现在安心等着就行。

纪彬不知道这么多事,他看着私塾建好,里面所有物件都被引娘安排得妥当,这还有什么好说谬

收拾收拾,准备开学啊。

后面两间客舍圈成一个院子,这个院子正好给万秀才跟宣家三姐住。

说起来,两人到现在还没有孩子,他们俩住绰绰有余了,没孩子这事,也是秀才娘不满宣家三姐的原因之一。

可宣家三姐也是有苦说不出。

以前万秀才只是读书,哪有几次生孩子的机会。当然这都是闲话了。

三月初八,是个极好的日子,纪彬带着引娘,里长,以及纪滦村的长者,甚至纪彬亲爹也在其中。毕竟纪彬的爹在纪滦村是最会种田的人,不然他家比村里其他人要好的家业是怎么挣出来的。

还有几个长辈老者,一起前往邑伊县万秀才家中。纪彬还租了匹马来迎万秀才。至于他家有马为什么还要租?

那马是引娘卖给他的,平日柴力包达他们骑也就罢了,外人还是省省吧,租匹马挺好的。

但这一行人敲锣打鼓来请万秀才教书,礼节是绝对足够了的,更不要身着彩衣提着礼物的小厮,看着就气派。

当然了,这提前给万秀才打过招呼,他家知道会有个长脸的请夫子仪式。

可真看到了,谁准能不眼热。

万秀才仿佛回到了刚考上秀才那边,意气风发,干人艳羡。

街坊四邻也都出来看热闹,万秀才他娘,还有宣家三姐,都看着这一幕心里生出无限感慨。

这么隆重的礼仪,只怕整个邑伊县都知道,万秀才被请去纪滦村做教书先生了。这不仅让万秀才脸上有光,甚至整个邑伊县的读书人都觉得不错。

同为读书人出身的王知县还讲,以前怎么没发现纪彬这样尊重读书人,估计整个县学的先生夫子学生们都会夸一句纪彬没那么多铜臭味了。

毕竟尊重读书人,就是尊重他们啊。

纪彬的名声瞬间再次好起来。

提起纪滦村,也再也不是开了两个作坊的村子,而是有私塾的村子。

这点让荆高庄的荆夫子都想笑,她家开两个私塾,怎么就没有这样的名声。也不对,种桑养蚕原本就是被人称赞的事,纺衣织布更是民之根本。跟纪彬这种买进卖出的货郎名声自然不同。

他们荆高庄不用广而告之自家有私塾都会被称赞,但纪彬这种做货郎买卖的,那在外人眼里,就是正经生意人了。

所以纪彬需要提高下名声。

这样的做法也是显而易见了。在古代混,没名声可不行。

甚至有些地方举孝廉的制度都没废除。

举孝廉大概意思就是,周围人觉得你名声好,然后通过官府禀告,说不定还能捞个官做。反正就是名声很重要。

纪彬把万秀才跟宣三姐,万秀才的娘都请到纪滦村,直接去了私塾的位置。

这私塾还是坐北朝南,面前有条白色石子路,是从刺绣坊那边延伸而来。从这条路走,鞋底都不沾泥的。

进到私塾里面,这房子比作坊什么的精致不少。

两侧分别是两个房间,一边是学生们休息喝茶的地方,另一边则放着许多书籍。不对,现在书架还是空的,只等着万秀才开个书单,纪彬即刻去买。

正对着的主屋则是两个房间的大小,夫子的讲台,学生的书桌,里面一应俱全。

现在学生书桌摆了三十张,都是小书桌,毕竟这里只做启蒙的教育,所以放了许多书桌也不显得拥挤。

引娘把这里布置得很好。

纪彬第一次来看的时候都觉得很好,万秀才更是满意,不由得感慨∶"当年我在邑伊县读书的时候,条件都没这样好。"

"但等我上完县学,发现那里重新整修了,变得特别好看。"

纪彬差点失笑,难道古代也有这种情况吗,只要你毕业,母校一定会重新装修?这也太巧了吧。

不管怎么样,前面的私塾是看过了的。

至于后面的客舍更是没问题,里面干净整洁,该放的东西都已经放了。只要万秀才跟宣家三姐住进去就行。

这让万秀才的娘也很是放心,回邑伊县的时候还吩咐宣家三姐,要好好照顾万秀才。这个架子摆的让宣家三姐有点难堪,不过大家都没怎么在意,毕竟知道万秀才的娘是什么人。她这次回邑伊县,肯定跟之前不同,说不定还拽起来了。

这些都是小事,纪彬关注的,是夫子都来了,这私塾也要开业了吧。

万秀才早就准备好了,随时都能开始讲课。但招生却要费些时间。

而且怎么收费,怎么给万秀才月钱,这都要定下来。

如果是其他私塾,一般都是秀才自己办的,就跟荆夫子那种,束惰直接给夫子。但纪彬这里不同,私塾是他的,万秀才只是他请来坐馆教书,这钱就要另外算了。

可纪彬没打算用私塾盈利,原本成立之初,就是方便刺绣坊,酿酒坊的伙计们家小孩读书的。毕竟在没说建私塾之前,大家都把孩子往荆高庄那边送,一口气送了十二个过去,之后陆陆续续又去了五六个。

那边夫子还没说什么,荆高庄本地的庄户肯定是不高兴的。

这也好理解,突然去了十几个外乡人,难免会有矛盾,而且也会分走夫子的精力。

现在纪滦村开私塾,也能缓解这些压力。

纪彬家的刺绣坊还在荆高庄买丝线买布料,无论从哪方面来说,都要对荆高庄的人客气的。

但现在要紧的是,要定下万秀才所得的束惰。纪彬也问过其他地方的价格。

一般来讲,同样是教书,夫子所得的银钱,跟他自身水平名气也有关系。

名气高些的,只教孩童读书,能年薪三千两,名气次些的,也能有个几百两。在汴京宿勤郡那边,平常请夫子在家教学的月薪,基本在三十两左右。可是这些价格,全都是有经验夫子的薪酬。

毕竟教书这件事,有经验跟没经验,又是两回事。而且那是大城市,跟小城市完全两种情况。

像万秀才这种情况的,也有几个例子,隔壁县的一个私塾,请秀才坐馆教书,每个月给二两银子,教导二十个学生。

给的钱虽然不多,但已经足够请个没经验的秀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