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第 63 章

小货郎 桃花白茶 5363 字 2022-09-03

第63章

纪彬倒是不敢夸大,毕育这件事就算没有自己,王知县也一定能想通的。这话一说,柴尺自然跟着恭维。

王知县倒是没讲什么,只让纪彬好好回去休息,让他等着好消息。

等纪彬跟柴力回纪滦村,柴力都没想明白是什么好消息。

可纪彬懂啊,纪彬道∶"当然是修路,你觉得咱们县各个村里,谁最需要修路?"

这都不用讲,肯定是荆高庄跟纪滦村。

他们两个地方最适合修路,毕竟他们都有货物需要运出去啊。这个好消息,估计就是纪滦村附近的路会是第一修的。

如果这不是好消息,那就没有好消息了。

纪彬的笑都快藏不住了好吗。

再说了,虽然上面拨款一万八千两,但这钱也不是全拿来修路的,说实话,一个县城需要钱的地方太多了。

若是这个县城富裕,靠着交税就能养活衙门,那自然好。

但穷到之前纪彬买个一百两的荒地都让邑伊县衙门高兴,,那就太穷了。

虽然去年今年情况好点吧,但县城需要用钱的地方真的很多。那城墙河堤不重要吗?县学添置东西不重要吗?

再找些差役巡逻不重要吗?还有建些桥,建些福利机构难道不重要吗?

反正这些钱吧,只有一部分会放到修路上,但是修哪条路,先修哪,自然是知县做主。

如今让他回去安心等好消息,这还不懂吗?

要知道,官府修的路,可不是他自己那种石子路,而是正儿八经的三合土路。就算不用官道一里地要一百七十两的标准,那也差不到哪去。

反正等消息就好。

以纪彬对王知县的了解,他不是那种出尔反尔的人。

所以纪彬回纪滦村的时候,心情格外地好。

回家之后,又听说两位上司最后吃了一顿孙旺家的鱼之后,正式打道回府,一个回春安城,一个回宿勤郡。

然后就可以着手拨款的事了。

想必接下来一段时间,整个邑伊县都会大兴土木。这是好事啊。

等路修好了,粮食方便运了,土特产方便送出去,甚至百姓还方便出来找活计干。有了路,一切都会活起来的。不管官府还是百姓,都能等到实惠。

纪彬不用想就知道,其他两个县的知县,若是听说王知县得了这么一大笔拨款,肯定嫉妒得不行。

更会悔恨万分,如果他们大胆点,也是能要来钱的吧?谁家县城不需要拨款啊。

跟纪彬想的一样,在两个上司离开邑伊县之后,拨款的消息不胫而走,具体的数额他们可能不知道。

但信里看着王知县春风得意的笔法,就明白他有多高兴了。

让他们胆小,让你们不敢说。如今这款项啊,那都是他们邑伊县的了。

别人只有眼馋的份。

至于其他县?那当然眼馋啊,恨不得时间倒回,再让他们把钱要回来。但现在什么都晚了,眼看着王知县要平步青云,跟他们一点关系都没有。

没过多久,王知县的名字在春安城下面的县衙里都出名了。谁不羡慕有个这样的知县?能拿到拨款的知县就是好知县!

这些事纪彬并不知情,但柴尺每次过来,都会跟他讲些趣闻,还说了夏大娘的儿子又寄来书信。这次他还是让会识字的过去,正好给夏大娘念一下。

纪彬没想到,年前提了一嘴的事,柴尺还能记住,这让他很是感动。

柴尺摆摆手∶"这算什么,我们俩家现在什么关系?"

那自然是极好的关系。

纪彬也不多说,他在心中也早就认定这个朋友。

说话间,柴伯父在城西的那座桥已经修好了,用了木材,石料,铁链,可以说非常牢固。终于在四月初完工。

要知道这个完工时间,原本正好赶上房知府跟谭刺史过来的日子。

不过还好,参观没完工的项目,两个上司也不介意。

但现在这个长十六米的大桥终于完工,浮桥也彻底不用,以后两边百姓来往更顺畅了。当然了,这种官府的桥都需要花钱的,钱收不回来,那以后别的东西也建不好。

可是王知县有新拨款啊,直接说明,新桥跟之前的破旧浮桥收费一样,一人过桥只要一文钱。等于说,现在的桥更安全了,但费用一样。

这话一说,河两边的百姓谁不高兴,坊间都是王知县的美名。

若是以前,王知县肯定要考虑一下,过桥要不要涨价,可现在完全不用,他们县衙费用充足好看。

根本不用这么做。看看,手底有拨款就是好。

大桥四月初二完工,王知县亲自走第一趟,给第一个铜板,算是剪彩仪式。

柴伯父这边做完,就让柴尺去纪滦村,说他们这些人休息个四五天,然后再去帮纪彬修桥。

毕竟这活确实累人。休息是应该的。

纪彬自然不会计较这些,毕竟修桥这种不是一时半会的事。只说让柴伯父他们休息好了再说。

纪彬回纪滦村之后也是休息几天,期间包达也找上门,说深花坡那边已经定好了。那户人家已经准备多养几箱蜂蜜,等到五月份,就能送来几百斤。这花蜜算是酸果酒最重要一环,反正是不能出错,有包达盯着自然没错。

当初纪彬觉得,酸果酒在春安城的销量,能达到一个月十五万斤。可这几个月下来,那边的销量基本稳定在十七万斤左右。

这也就算了,最让人惊愕的是,邑伊县,盘临县,还有隔壁两三个方便买酒的县,这些地方加起来的销量,竟然也到了十五万斤。

要知道春安城是大城,下面的县是小县。但几个小县加起来,消费潜力跟春安城差不多。

这种情况,让不少人重新审视下面的消费能力。

不管怎么样,酸果酒基本稳定在一个月三十二万斤到三十五万斤之间。

而且除了老薛他们送酒到春安城之外,其他县城都是自己到邑伊县取,根本不用送货。这成本也省下来了。

当初纪彬为了省成本还说过,这酒坛子也是他们的,所以渐渐酒坛子也能运回来。只能说酸果酒的利润,远比大家想象中丰厚。

当然了,因为每个月都要酿三十五万斤的酒,酿酒坊酸果酒小组,又招了五个人。还好当初招人的时候,纪彬留了名单,直接让纪登找人询问他们愿不愿意来做工就行。这一问,大家当然都是愿意的,毕竟这是酿酒坊啊!这是纪彬的作坊啊!谁会不愿意呢。

当初他们没被选上,有人还安慰他们,说万一酿酒坊再招人,还会找他们的。那时候以为是安慰的话,没想到竟然是真的!

这种事自然是里长负责,自从他把小儿子清理出酿酒坊之后,这里就和谐得很。三个小组之间经常互相帮忙,关系不错。现在的酿酒坊带上里长他们,已经有三十九个人了。

全都是有力气的男人们,只能说,现在没人敢招惹纪滦村,更不敢来找茬,不然这些人都会让他们吃不了兜着走。

这三十九个里面,带上包达,一共有十一个外乡人。包达就不用说,大家已经拿他自己人,还在酿酒坊后面有院子。

剩下的人当中,也有两个搬到酿酒坊客舍里,他们的村子离纪滦村比较远,不能当天来回。其他八个人则是每天起早贪黑过来,不过他们也不觉得辛苦,反而高兴得很。

里面有几个人的娘子,也在跟着过来,因为她们要来刺绣坊,自家汉子去酿酒坊,正好同路。每次来回路上,一群人都高高兴兴的。

现在的酿酒坊也趋向稳定,纪彬也不打算再做新酒。

一个作坊能有一种酒做得不错,作坊都能经营下去,何况他家做了三款不错的酒。也不是纪彬没有进取心,若是酒这东西,多多少少都有点敏感。而且他在尽力避开主粮米麦之类的酒类,为的就是不招惹是非。

毕竟都说酒是粮□口,这一点也没错,基本上三斤高粱酿出一斤酒,这是常事。耗用太多主粮酿酒,在古代是行不通的,估计只有官方的酒窖才会这样做。

所以纪彬决定保持稳定,先把这三款酒做好之后,再说其他的。基本上三款酒加起来,纪彬能得到的分成一千三百一十二两银子。

这还是已经扣掉成本,扣掉给里长家的分红,再扣掉伙计们的月钱,扣掉税费之后的分成。

其实酿酒坊发展到现在,里长已经不好意思拿一半的分红。

但纪彬却深知,里长作为纪滦村的管事,他起到的作用,原本想象中要多。

不说别的,若不是跟里长合作,这一切都不会那样顺利,纪彬是明白的。

而且现在酿酒坊的事他全都不用管,里长一家全都负责到底,就连每月记账缴税,也是里长来做,他只管卖酒就好。

这样可太省心了。所以酿酒坊的分红一直如此。

就算这样,一个月能有一千三百多两银子,已经极多了。反正是里长家从未想过的财富。

不过其中盈利最多的,自然还是酸果酒,也是当初被里长家嫌弃定价太低的。可现在大家都看明白,这酒若不是便宜得很,真的挣不了这么多钱。毕竟酸果酒量大,所以一个月能赚一千多两银子。

这件事也证明了,听纪彬的绝对没错,也是看到酸果酒的利润,里长下定决心让家里全都收收心,包括他自己也是。

所以酿酒坊彻底安稳下来,想必以后也是如此。

收起来,现在单单酿酒坊一个月缴税都有一百四十两银子左右。

怪不得在纪彬那个时候的古代,酒税都能占税收的十分之一,夸张的时候能到六分之一,当然也是酒税比其他税要高。

不过以此也能看出来,百姓们喝酒到底有多厉害。

其实不怪王知县对纪彬另眼相看,谁让他每个月交的税真的很多啊。

刺绣坊那边,一个月差不多也要交二三十两的税,而且这个数字还在慢慢往上涨,毕竟他们刺绣坊绣娘们的手艺,那都是日渐提升。

现在作坊都相安无事,只要平稳运行下去,每个月都有一千六百两的进账。可以说收获颇丰。

但纪彬马上要有花钱的大事。那就是修桥。

修桥这事早就跟里长讲过,要是以前修连通纪滦村跟黄沟村的桥,肯定要跟黄沟村的里长商议。可现在不用,毕竟纪彬是建在自己两块土地中间,甚至那山泉水也是纪彬的。所以不需要任何人同意。

在自己的土地上建东西,还需要别人同意吗?那自然不用啊。

四月初八这天,柴伯父带着蔡运来到纪滦村,刚来就被纪彬的十地吸引,毕意那整齐的作坊,还有漂亮的石子路,实在是引人瞩目。

柴伯父平日修的,都是三合土的路,但也明白乡下能有石子路已经非常好了。可见纪彬平日对这块土地是极为用心的。

怪不得纪彬愿意花大价钱修桥,原来他太明白这些东西的重要性。

柴尺这次没来,他如今在知县面前当差是很得心的,自然有重要差事要办。最近衙门都喜气洋洋,毕竟他们的拨款正在走程序,很快就能到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