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第 71 章

小货郎 桃花白茶 5705 字 2022-09-03

第71章

当然也不是乱说,而是确确实实考虑过的。纪彬既然想收他们的棉花,自然算过合适的价格。

此时被周小公子一提起,众人的目光又放在纪彬身上。毕竟这价格是他说起来的,此时解释也要他解释。

纪彬懒得理这些事,涉及到银子这种情况,多说无益,直接推给周家∶"周公子既然提了这个价,定然是心中有数,可如此定价的原因,我却不懂。"

众人∶????你却不懂?装糊涂的高手是吧?

可大家也不会出来说他们在信里看到过啊。

毕竟这信是给他们的,并未给周家,周小公子却知道信里的价格,就说明他们这里面有人把信拿给周家看了。

这都什么毛病啊。

周小公子没想到又被四两拨千斤,只好道∶"我知道不少人都在说,三千五百文为进货价,四千文为零售价,跟去年看齐。但我觉得这样不行,各家几百亩棉花是惹眼的,所有人都能看到的,若是众人都知道咱们收获几十万斤,却依旧高价售卖,那周家的脸面还要不要了。

"各家在本地也是有些声望的,若是因为这事得罪人,那就不好了。"

想买棉花的人又不是傻子。

去年高价是因为棉花少,今年还高价?那就是有人恶意抬价,联合起来让大家出血。

就说一个大家族里,家里有四房人,一房家有五六个人,一人分一斤棉花。这就要多少钱?

如果用四千文的价格来说,那就是四百八十两银子。人口再多些的,再尊贵些的,那就是另外的价格了。

这还是按照人口少,分得棉花少来算。

四五百两银子,就算是汴京的门户都不能说这钱很少。更何况他们宿勤郡的"富户"们。

明明有那么多棉花,却还是抬价卖给他们,就算卖得人嘴上不说,背地里呢?以后还来不来往了?

不管怎么样,按照四千文来卖,那都是蠢的。

只有把价格放在合理的范围内,既然是大家都能赚钱的,又是所有人都能接受的。当然直接猛然降价也不行,毕竟在座的所有人冒险第一年种棉花,要挣的可不是稳妥钱。

所以这个价格就很微妙。

只有纪彬给出的价格既能让所有人挣得盆满钵满,也能让买棉花的人感受到降价的诚意。

四千文直降两千三到两千八。

上面那户人家要买棉花的话,就从近五百两变成三百两左右。

这个降幅还不够喜人吗?

降得太多,直接到一千多文一两,大家还能赚,但明年就没降头了,也不符合棉商暴富的心理。更不符合贵人们想要买贵东西的心愿。

降得太少,少个四五百文,似平又没什么感觉。

所以周小公子也是认可纪彬这个价格的。

至于为什么是个区间,那就是给各家运作的空间。

而且两千三百文可以是进货价,两千八百文则是售卖价,不管是哪边都有得赚。

中间的价格,那就是各家自己琢磨了,可以看关系看购买的数量来定价,灵活点都是没错的。

等周小公子解释完这些,大家也就明白了。

心里清楚一两棉花卖四千文的时间已经过去,现在的价格是最合理的,而且还能让不少人买得起。

也算是好事?

纪彬轻咳∶"以后每年都会降低的,你们猜猜明年会有多少种棉的?"纪彬说这话,让众人表情不一,可意思都是一样。

对啊,纪彬说的没错,就算是一两买两千三百文的价格,那也是暴利的。

他们可太清楚买地花了多少钱,雇人花的钱,种子施肥,就算是最粗算了,也是暴利的。肯定会有人算出来,然后加入种棉的行列。

他们今年当了第一批种棉的,明年定然有人按照他们这种方法偷学,总有人能学会啊。到时候呢?

棉花产量种的更多,价格呢?

他们还在考虑眼前的事,可纪彬已经在展望以后了。这样是焦农人欣赏纪彬的原因之一。

纪彬又道∶"所以啊,把棉花卖到不产棉花的地方才是长久之地。这市场你不占,就有人占,今年还算新鲜,明年也还行,后年,大后年呢?"

反正本质上就是,把咱们有的东西,送到没有的地方去。这合适吗?肯定合适啊。

周小公子发现,这价钱刚确定,纪彬已经在忽悠人把棉花卖给他了。还真是会趁着时机。

纪彬自然是要趁机说几句,毕竟这会人齐,不然以后还要攒场子。

纪彬还是喜欢快点确定这桩买卖,如今已经是九月七号,他们原定的十号出发肯定是赶不上了。所以时间对他们来说很重要。

但他也不用多说,今天的事对很多人来说还需要消化一会,他可以慢慢等,不着急的。

周家留了他们吃饭,显然是合作已经达成。

大家都认同一两棉花可以卖到两千三百文到两千八百文,还签了契约,若是违反契约,那是可以说道的。

纪彬忽然发现,这不就是各个商会的雏形吗。用来规范市场规范大家的。

不过以后的规则肯定更细,比如棉花其实也分好几等的,上好的,一般的,次等的,到时候价格还会不一样。

但这都是以后的事了。

如今棉花刚刚出来,价格什么的,还是属于野蛮发展的状态。等到稳定几年这些情况都会出现。

但跟他又有什么关系呢,他这会只想好好卖棉花,当好自己的小货郎。

第二天跟第三天,纪彬詹明他们还是在酒楼休息,多余的东西都没有买,商船上都有准备。而且无仙城码头附近什么都有得卖,根本不着急。

焦农人也搬到酒楼跟他们一起,周家都没留住,看来他早就想走了。

等到第四天,其他棉商终于陆陆续续过来,报出自己要给的棉花斤数,还问怎么给纪彬。答案当然是直接送到无仙城,而且要在五天之内送到,否则商船就会起航。

之前那五家棉商里面,有一家不想跟纪彬合作,纪彬当然是不强求的,这本就是做买卖,你情我愿是最基本的。

可这次也找上来,不过纪彬朝他笑笑,直接说自家船舱满了,不用了。

纪彬说的客气,詹明直接阴阳怪气∶"不是拿着我们的信四处嘲笑吗,既然看不上那就别看了,巴结谁找准卖啊。"

要是放在以往,纪彬可能就抬抬手了,但直接把自己的信拿去给周家看,那就让人厌烦。在那日周小公子说出他给的价格之后,詹明直接想发脾气,但被纪彬拦下来。毕竟这事跟周家关系也不大,若是有人把同行的情报给他看,那他也看的。问题还是出在给周家看信的人身上。

知道是谁之后,这合作当然是不可能的了,给周家看信的,自然是一副不认同纪彬,并且写信嘲讽他的人。

这家直接愣神,他往日里都听说纪彬是个好脾气的。

对谁都是笑眯眯,就连宿勤郡本地的酒商会人都说他很好说话。

这叫好说话吗?

一番软和的话让人根本羞的脸都没了好吗。

最近纪彬詹明签下了十一万斤的棉花,这里面有七万斤棉花是按两千文一两收购,只是这钱要等到纪彬他们回来之后才能给。

等于纪彬詹明要先卖货,然后才能给钱,这也是早就说过的。毕竟七万斤棉花,就算是两千文一斤收购,也是七十万两银子。连周家拿这个钱,都要狠狠皱眉。

不过周小公子给纪彬做了担保,这才让大家放心。焦农人还在纪彬身边,大家更放心了些。

当然了,也不是完全放心。

毕竟七十万两银子,谁能真正一点也不担忧?

可纪彬的家底在哪,他们都是知道的,若是真的出事,倒也不是要不回来钱。他娘子可在家里啊!

而且还有几个顶赚钱的作坊,再有周小公子签字担保,这才成了。

那十一万斤棉花里面,七万斤是直接收购,剩下的四万斤则是想跟纪彬詹明一样搏一把。这四万斤纪彬他们收售卖价的一成利润,还有路上的运费。卖高了,大家一起赚钱,卖价不如其他人的两千文,那就一起赔钱。这算是搏一搏,也是相信纪彬跟詹明定然不虚此行。

纪彬是觉得,江南的价格肯定是要比宿勤郡高的。

没办法,他们宿勤郡六十万斤的棉花是真的吃不下,毕竟这东西贵,人又穷,还是本地的东西,卖不上价正常。

可江南不同,那里不适宜种棉,有钱人还多。简直是完美的销路。

跟江南差不多富裕的汴京却有点不一样,汴京那边是能种棉的啊,那边往北都是适合的。

所以在南方一带卖棉花是最好的选择。

詹明熟悉情况,得出来的结论跟纪彬一样。

所以两人才早早做准备。

现在也说明了,两个做的准备确实很有用。

确定好十一万斤的数量之后,纪彬詹明也要离开宿勤郡。

只是在走之前,竟然又有人找上门,直接对酒楼的人说要找纪彬。

纪彬刚一过去,就觉得这人的衣服十分眼熟。

再想想,这衣服样式跟春安城如意楼柳掌柜的衣服非常相似,果然这人开口道∶"纪老板,久闻其名,老夫是宿勤郡如意楼的掌柜,这次也是初次见面。"

两人虽然没见过面,但如意楼的不少刺绣都是出自纪滦村的刺绣坊。

纪彬他们卖到春安城之后,柳掌柜再挑其中上好的刺绣送到宿勤郡这边,所以才让纪彬放开了绣,他们都吃得下。

所以两个人还通过信,见面是第一次见的。

纪彬连忙拱手,那掌柜看着纪彬,心想柳掌柜竟然没有夸大,这年轻人真的跟他说的一般可靠英俊。

要知道他家的刺绣坊刚开始是靠绣样新奇取胜,如今却是绣样漂亮,绣工也漂亮出名。可以说一步一步走得非常踏实。不然宿勤郡这边怎么也会买他家的刺绣。毕竟如意楼在宿勤郡这边,也是数得上的彩帛店了。

不过他今日过来并非叙旧,直接道∶"听闻纪老板最近比较忙,也没敢来打扰,也知道你事情多,所以我长话短说吧。"

如意楼掌柜把一份书信递到纪彬手里,开口道∶"我们东家跟扬州布政使有些交情,这信您收好,若是在江南那边有什么事,把信拿到布政使府上,自会有人相助。"

纪彬不敢置信地看过去。这,这是帮他上个保险?

说起布政使,也是扬州府数得上的官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