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第 86 章

小货郎 桃花白茶 5786 字 2022-09-03

第86章

太子看着这尊冰神仙一言难尽,毕竟是道家做的,这神仙仙风道骨,还有点帅气。因为是冰刻,更觉得丰神俊逸。

.不知道为何,太子竟然觉得有点像老年纪彬怎么办。

好在太子立刻回过神,看着前工部尚书跟老道现场制冰,一个时辰后,一块长约两米,宽半米的冰凳已经做好。

这么大的冰块,也只有皇宫或者贵族家里有。还必须是冬天冻好放到冰窖里,然后夏日才能用的。

而冬天到夏天的冰窖损耗,能达到三分之二,也就是说,夏天要用一百斤冰,那冬天至少存三百片。

足以见夏日冰的珍贵,就连圣人用冰也不自由的,否则能每次夏日都跑到避暑山庄?

可在夏日制冰,这还是开天辟地头一遭。在场看到这场面的人,谁不说这是神迹呢。

而且看着纪彬那两张纸上所讲,只要硝石够多,容器够大,搅拌的人也多,那就能做出大冰块出来。

这样的冰块才畅销啊。

其中的搅拌也尤为重要,毕竟是硝酸钾溶解吸热,分子越活跃,吸热效率就越高。这也是纪彬研究过后的结果,如今直接让他们照葫芦画瓢,自然不出三次就能成功。

留在硝石矿附近的兵士们又是身强力壮的,搅拌些硝石水而已,自然不在话下,稍加指点,就能找到技巧。

太子又看了几块冰在他眼前制成,这样的神奇不亚于神迹,若是拿出去骗人,说这是神仙功法,那也是有人信的。

毕竟看起来太不一般了啊!

就跟神话故事里点石成金差不多,不过这是点水成冰。

太子深吸口气,看着一脸震惊的前工部尚书,开口道∶"你虽不是主管买卖,但若这些冰卖到集市上,价值几何?"

前工部尚书都不敢算好吗!

但是心里是有数的,一块十斤重的冰,卖上一两银子绝对没问题,虽然算是贱卖,但这个价格可以说汴京不少人家都用得上。

太子听到这个数字,则是笑笑∶"那十斤的水,又是多少钱?"

十斤的水?这?可以不要钱的啊。

是啊,十斤的水可以不用钱,十斤的冰卖上一两银子算是贱卖。纪彬哪是送来的三页纸,分明是送来三座金山。

太子原以为就算研究出怎么制冰,最少需要一个月时间,可没想到这样就成功了?以前办什么事,不是经过努力才行吗,怎么这件事如此顺利?

太子这边顺利,当然是纪彬有现代知识,然后又潜心研究的结果,所以在太子他们看来夸张,纪彬这里则是觉得正常。

不过他远在纪滦村,不晓得汴京城里因为制冰的事已经掀起波澜。而太子已经手握这个利器开始往外售卖。

太子府下面的制冰务悄然成立,不出半个月里,满京城都能用上冰的奇迹就要诞生了。

而邑伊县纪滦村的纪彬,则已经勉强实现用冰自由。

原本他家的五十斤硝石一次也只能做一斤的冰出来,一斤的冰其实也没多少。但不知道谢阁老怎么同平老板说的。

信件寄出去不到五天时间,三百斤硝石就被运到纪彬租的地窖里。虽然平老板现在还不知道小硝石是做什么用的,但送过来就对了!不过三四百斤的硝石,也就能做出六七斤的冰出来。

晚上睡觉的时候放一块到房间里,别提多舒服了。

可毕竟是夏日冰,还是要瞒着点。此时也就纪彬引娘,柴力陈乙知晓。

如今已经到六月盛夏,家里的活都慢下来,主要是大热天干活那是要命的。

纪彬倒是没事去宅子附近看看,家里的宅子已经有了雏形,在村口都能看到这里有座大宅子,都快成纪滦村的地标建筑了。

宅子坐北朝南,从还没装大门的门口进去,肉眼看见房子四四方方,许多东西还没开始建造,只有地基上面有标注,可以看清以后这里要建什么东西。

估计因为预留的地方足够大,所有地方都显得很大气,等真正建好之后,就能看出来这个院子的气派。

纪彬原本想自己走一走,谁知道左先生却跟过来,同纪彬介绍。

其中最让纪彬满意的,当然是深六米的地窖,因为地窖足够大,所以预留好的楼梯坡度刚刚好,,不会显得过于倾斜。

走进来之后就能感受到一阵凉爽。

这种特制的地窖有保温的作用,以后储藏瓜果蔬菜都可以。

这周围也有结实的石块支撑,都是选用可能不太好看,但最结实的石头,中间的梁柱粗壮还防虫蛀,可以支撑起地窖,不会有塌陷的风险。

这根梁柱可是纪彬花了上百两买下来的,毕竟防虫蛀的梁柱工艺,那就值不少钱。如果不是左先生这种手艺老道的人,估计纪彬都不放心让人做大地窖。

左先生道∶"也是东家不省材料,我敢说这地窖用上百年也不成问题。至于您说的冰窖,则在这个地窖左边。"

左边开了三道小门,从小门进去,这里靠近山体,明显更显凉爽。

因为左先生还考虑过挖渠沟引山泉水过来,所以离山体有点距离,到时候就是想挖渠沟,也是方便的。

纪彬没想到左先生还是没放弃引活水下来的想法,不过也只是建议,并未强逼他这么做。倒是让纪彬心生好感。

能听懂甲方说话的乙方才是好乙方!反正不要按照自己想法布置就行。

这个地窖显然更凉爽些,只是跟贵族挖的十几米深藏冰窖还是有点区别,这个只深挖了六七米,但出口比较小,应该还是能藏一些冰的。

左先生还有些可惜,若是时间能长些,说不定也能挖个深邃的冰窖出来。

纪彬也只是笑笑,等到硝石制冰上市,他家也不用从冬日藏冰,以后可以自己做,这冰窖也只是临时放置而已。

再说近邻山体,保温效果还是很好的。

最让纪彬上心的地窖做好,他的心就放下一大半。剩下的房子怎么盖都行,他都没意见。

左先生见着东家放心,不由得感慨纪彬这个东家真的很好相处。做事利落,说话和气,他建了那么多宅子,跟纪彬引娘沟通是最畅快的。

从地窖出来,这才感受到其中的温差。

不得不说,老祖宗们的建造之法,真的很厉害啊。

左先生的手艺更是没说,上面的房屋,下面的地窖,都设计得非常巧妙,不会互相干扰不说。就算是地窖上面的位置种花草也没问题。

实在是太厉害了。

但一出来,纪彬就觉得一头的汗。瞧着骄阳似火。

也不知道太子他们那边怎么样了。能不能赶在今年夏天让冰块上市开始卖?

是的,纪彬早就算好,有他那三张纸,特别是前两张的制冰之法,只要太子不是个拖拉的,必然能在今年夏天把冰做出来。

毕竟他研究出来的方法,他最清楚了啊。

而汴京城内跟他想的一样,大冰块已经做出来了,就等着售卖。

此时的汴京官员们,还拿着冰票在皇宫领冰用。

今年天热,去年皇宫内务部存储的几万斤冰,到现在剩了不足一万,圣人已经在商议带着朝臣们去京郊避暑山庄住一段时日。

圣人年纪大了,怕热畏寒,这都是常态。

朝臣们也好不到哪去,那些五六十的老头们天天上朝,也有些经不住。至于存储的冰块从五月到六月,用得差不多了,连圣人都不能时时用冰。

毕竟今年的冰票已经发下去了,总不好不留给朝臣们吧。

圣人心烦意乱之时,太子进宫,一起带过来的,还有九块三米长,两米宽的冰块。-路带着冰块进宫,周围人都是凉爽的。

太子也没进殿门,毕竟他爹还在因为上个月朝臣询问谢阁老的事生他的气。

只让内侍检查下冰块,放到大殿周围,还要离圣人远些,屋内不要太凉,否则对身体不好。冰块只能放在附近,然后用扇子送凉风过去,万不可直接用冰纳凉。反正是细细嘱咐之后,太子直接又回了太子府。

这些话自然一字不落地传到圣人耳朵里。

原本被热的心浮气躁,如今整整舒适的凉风吹过来,圣人心里也没那么大火气了。可以,不仅孝顺,还记挂他父皇的身体。

如果说头一天送过来也就算了。

接下来太子每日都送冰过来,就连上朝的时候,都有巨大的冰块在朝堂周围。原本闷热的早朝忽然凉爽起来,朝臣们甚至不想下班,舒舒服服的享受冷气不好吗。

不仅是上朝的时候有,但凡家中有朝臣超过五十的,五日送一次冰。

皇宫这边自然是日日都有,一连数十天,圣人都忍不住问内侍∶"太子送了这么多冰过来,他怎么办?他不用,皇长孙不用吗?"

内侍也奇怪啊。内务府更是奇怪。

自从六月之后,太子府明明再也没有领过冰,还送了大量的冰到皇宫,没见圣人脾气都好了不少。

难道是太子庄子上自己存的?可算着数量,也太多了吧。

就在众人疑惑的时候,汴京的冰坊悄然开业,一斤冰只需要一钱银子!什么东西?!

这个招牌打出来的时候,谁也不信啊。一斤冰一钱银子?!这真的是冰吗?

当然了,也分可食用跟不可食用,冰坊说得很明白,不可食用的冰吃了有毒,只能用来纳凉,斤冰一钱银子。

可食用的冰贵一些,一斤冰一两银子。

大家按照需要购买,不可食用的可以用来做冰凳冰桌,可食用的自然不用讲,谁不愿意在夏天吃冰饮?

但其中真正区别,就是可食用的在干净环境制作,不可食用的污染更大些,硝石自然是不能连通一起售卖。

盛暑的天气,冰饮这东西一定能让身心舒适。

不少人都讲,走进冰坊附近,都能感受到凉意好吗。

这冰坊自然是太子开的。

他家的硝石矿附近已经盖了专门的作坊,短短十日里,已经完全掌握造大冰块的技术。并且给圣人的冰块越来越漂亮。是的,漂亮。

做出来的冰块清澈可爱,甚至在上面雕刻纹路。反正圣人是挺喜欢的。

圣人都喜欢的东西,普通人能不喜欢吗。

冰坊开业一日,汴京各大酒楼蜂拥而至,为的就是买冰。

看看这冰凳,看看这冰桌,虽然不能实际使用,但放在酒楼屋子里,那就是漂亮的摆设啊。跟冰块配套的陶瓷物件也是有的。

冰融化之后,直接被里面的垫子吸附水渍,也不会担心冰水化了之后的事。

冰坊里面甚至还有一种物件,那就是外面是棉花包裹冰块,用这种方法是可以让冰块不那么容易化开。

而里面的冰块是镂空的,这里面可以放各种冰镇瓜果酒瓶,在大街上买个冰镇果子,冰镇饮料,冰镇酒。

这岂不是快乐无边?关键是这东西也不贵啊!

毕竟夏天的棉价已经降低,你就算没有棉花,用稻草扎紧护住冰块,也是能长时间保存的。

一时间,汴京大街小巷都有卖冰饮的。

这个冰坊的冰似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随时都能买得到。

有人估计,短短五天里,冰坊至少赚了万金。是的,万金!金子!

毕竟汴京七十二正店,几乎全都在找他们家买冰,谁家要是冰不够多,让客人感觉不到凉爽。还有尊贵的客人肯过去吧?再说了,冰坊的冰卖得不贵啊!他们完全能承担得起。

有些汴京小门小户里,都能在最热的天里,买块冰回去助眠。家里有老人的,还专门买回去孝顺。一时间,汴京城都为冰块陷入疯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