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第 90 章

小货郎 桃花白茶 5598 字 2022-09-03

第90章

按照周小公子带来的说法,还是跟去年一样,故意炒作棉花。

试想一下,如果把不穿棉花就丢人的风气传到各地,穷到实在没钱的人家也就算了,那些稍微有点余钱的,会不会咬牙购买?

那些想体面做生意,做买卖的,谁都要出高价撑场面?毕竟大人物们都带头了,如果下面不做,岂不是很丢人?

但最关键的是,明明棉花的产量足够大家买到便宜棉,可偏偏硬生生抬价。这种方法已经不能只用缺德来形容,到底多没有良心的人,才会用这种方法敛财。去年的成功,,今年还想复制?可那是成功吗?那明明是坑蒙拐骗。

纪彬深吸口气,但这件事还没完,周小公子继续道∶"听说整个南军国有三处种棉最多,汴京,鲁地,宿勤郡,三个地方都已经被禹王把持。说他控制住天下棉价也不为过。"

怪不得敢把棉花价格喊到六千文以上。

不过其中还有个奇怪的地方,鲁地?这不是焦家的地方吗。焦家主会同意?

只怕这点还有隐情,但不好同周小公子多说。

至于周小公子不仅单单因为掺和不到这里面,一个是他觉得事情有蹊跷,二是不想站队。不管禹王还是太子,他都不想管,原本种棉就是为了挣钱,挣钱为了提高家族地位。

如果让他来做,他肯定不会把家族处于这种险境,再说他见过禹王,虽说皇家气势惊人,但也不是那么地聪慧过人。

反正没有到让周小公子追随的地步。

大局未明的时候就参与党争,是嫌周家死的不够快吗。

但周小公子也明白,周庶长子如此做,就是想接着禹王的势力打压他而已。只是如今骑虎难下,只能继续追随。这种蠢货,看着就想吐。

如今确实如周家庶长子所料,周小公子因为禹王的势力在周家抬不起头,他彻底掌控周家。也算是完成心愿了。

纪彬听到这话,也是无语得厉害,为了掌权这跟引狼入室有什么区别。只有些小聪明,还怎么管家。

但周家的情况就是这样,周小公子自己都顾不上,如今来纪彬这里,也是想知道,他为什么不去宿勤郡,难道真是因为他一张北纸,就拒绝去商议棉价?

如果没记错的话,去年定棉价的时候,纪彬还是很上心的。今年却跟去年完全不同。

具体的猜测纪彬也不好说,毕竟太子这层关系定然要瞒着,可周小公子同他讲了这么多,自然要给些回报。

否则下次这种内情,他也就无从得知了。

要说让詹明速速离开的时候,周家跟禹王合作的事还只是猜测,如今却是被周小公子证实。这就是人家来一次的好处。

要不是事情过大,也不至于亲自跑一趟。

人家都给了消息,他自然也要给出一些。

只是他要说的事情,可能比周小公子想象中还要大。

纪彬看了看他,认真道∶"你能跟周家脱离关系吗?""若是能脱离关系,你能保命。"

这句话说起来简单,完全不像周小公子方才的长篇大论。

但不亚于惊雷在周小公子心中炸开,他勉强还能维持住体面,但忍不住咳嗽起来。院子外面守着的小厮都忍不住问道∶"公子您没事吧?要不要休息一下。"

周小公子咳嗽得不停,开口道∶"不用。"

那小厮们只好在外面等着,可非常好奇里面在聊什么,他们公子已经很久没有咳得这么厉害。

"脱离关系,是保命?"周小公子惊疑不定,到底哪里出了问题,需要保命?要说棉价确实价高,但不至于丧命吧?

再说,以纪彬所说的脱离关系,肯定不是从周家搬出去这么简单,肯定是大肆宣扬,自己要跟周家断了关系。

这在古代任何地方,都是不可饶恕的罪。

在古代很多地方,你犯了什么错,首先惩罚你的并非是官府,而是宗祠,宗族。宗族势力在各个地方就想盘根大树一样稳固。

家族里的小偷小模违法犯罪,很多时候不用到官府,就已经惩治明白了。这在一定范围里叫自治。

跟商会自治商户们差不多。

否则怎么会有三千文官治天下的说法,古代很大程度依靠的就是这种自治。

但这也同时说明了一个问题。

那就是宗族势力的庞大,并不是个人能对抗的。

你要脱离家族,对抗的不止是你爹娘,还有一大帮亲戚,大宗小宗都成了你的敌人。你还怎么在附近生活?别说生活了,生存都是难事。

之前说过周家在宿勤郡势力大,可并非虚言,纵然他们比不上很多家族,但在宿勤郡想整死一个人,那可太够了。

而且脱离家族的人,那就是势单力薄,很容易被人欺辱。

所以纪彬说得很简单,话里却很重。

要是这话被周家人听到,肯定会跟纪彬结下仇恨,就算他们不喜欢周小公子,也不想他真的离开周家,那是很丢人的事。

私下驱逐就算了,直接大张旗鼓离开,只怕要闹翻天。

更别说周小公子是长房嫡子,属于大宗的人,这人都要丢遍整个宿勤郡。

所以纪彬只说了这么一句,就继续喝茶,看起来好像什么都没发生。但他越是这样,周小公子越明白他话里的重量。

周小公子沉思片刻,咳嗽也平复下来,开口道∶"我只有最后一个问题。"

纪彬看过去,就见周小公子道∶"可能会死人。"

"嗯。"纪彬道,"其他棉商还好,最关键的就是你们。"

周小公子立刻站起来。

别人就算了,他娘不能被连累,他好不容易才把他娘接到庄子里散心,不用在后院争斗。他娘要是因为这件事被连累,那他万死也难辞其咎。

"多谢,明日我就回宿勤郡。"周小公子并未回答他要怎么做,但表情却十分严肃。想必回宿勤郡之后,肯定还会调查。至于怎么做,就看他的了。不管他怎么选择,都跟纪彬没关系。

可纪彬那句话说得真心实意。

旁人也就罢了,其他棉商还能说被周家要挟,但作为牵头人,只怕必有祸事。

再说也不算冤枉他们,把原本可以便宜售卖的棉花,翻了几倍强卖出去,这种人就应该下监牢。赚钱也不是这么个赚法。

你要说物以稀为贵还行,但现在物件不稀罕啊,而是他们强行变成稀罕物件。如何不让人生气。

此事必然要拿几个人开刀,汴京那边牵扯太深,会推出来谁不好说。但宿勤郡这边,还有比周家更合适的吗?

纪彬把所有人数了一遍,还真的没有了。所以他这话不是危言耸听,而是真心实意地提醒。

周小公子来得快,走得也快,想必是真的着急了。

虽然他不清楚内情,但以他的敏锐度,估计也察觉出纪彬分析得没错。

送走他们一行人,也到了八月十五。又是一个中秋团圆夜。

纪滦村,邑伊县,还是那样平静,该买东西的买东西,该逛街的逛街。一切都跟平常一样。

纪彬这边也让建宅子的人休息一天,好好吃个团圆饭,看花赏月,能松快过就松快过。上面的风起云涌,暂时跟百姓们没有关系。他很享受这样的宁静时刻。

他跟引娘还亲自下厨做了糕饼,有引娘在,吃起来还不错。当然也有纪彬舍得放油放材料的缘故。

反正纪滦村的村民们过得挺开心的。

有纪彬家的两个作坊,实实在在给他们带来很多好处。

正好趁着中秋,万秀才的娘子宣三姐也抱着孩子过来居住,她婆婆也是送她跟孩子到纪滦村,,家过个中秋。

那万婆婆平日里看着刻薄,好在有外人的时候,还算和气点。又因为万秀才在引娘这做事,对宣三姐也好了不少。

如今她家小娃娃已经三个月大,刚过完百天宴。

那会纪彬跟引娘正好从春安城回来,还给小娃娃带了礼物。小家伙长得虎头虎脑,倒是有点像宣家人,估计也是平时营养好。

万婆婆因为有了这个小孙儿,脾气也变好不少。

这次还主动送宣三姐来纪滦村跟万秀才一起过中秋,毕竟一家三口住一起还是好的。

最关键是,等孩子长大些,就能直接送到纪家私塾,跟着亲爹启蒙,说不定以后也是个小秀才。

说起来包达家两个小千金也已经两岁多了,这才两岁,就在商量给姑娘启蒙的事。他们整个纪滦村如今对上学都很在意。

因为引娘抱着宣三姐的宝宝,也有人忍不住问∶"引娘你们准备什么时候要孩子。

这话一说,不少人都支起耳朵。

说起来纪彬引娘成亲也有三年,但一直没见动静,倒是挺奇怪的,人家有些刚成亲的,就快有宝宝了。

比如蔡运跟柴巧晴两人,去年十月成亲,现在柴巧晴有两个月的身孕,这速度好像才正常。

包娘子正好在,直接道∶"是东家心疼引娘,说年龄小不好生产,你们懂什么。"因为这里都是女子,说话也不没什么忌讳。倒是燕芷游看了眼引娘,总觉得这里面是有内情的。

可引娘不愿意说,她自然不会深究,也护着道∶"这又不是着急的事,人家小两口都不着急。作为引娘三姐,宣三姐自然开口∶"她家那个定然是心疼她,你们还不知道?"

这话里话外都在维护引娘。众人也不敢多说。

但大家其实没多想,毕竟纪彬跟引娘的感情还用怀疑吗?

中秋节一过,宿勤郡那边的消息就传过来了,经过十几家棉商定价,棉价已经确定。跟周小公子说的一样,六千文一两。

这个价格讲出来,整个宿勤郡一片哗然,有些零散的农户以一千文,两千文的价格卖出去,这会心里都在滴血。

但心里同样也很奇怪。六千文?

这个价格比去年还要高?

最常种田的人都知晓,如果今年收成好,那粮价就会低,收成差,粮价直接攀升,这些都是老农们最清楚的。

不管是黄沟村的黄老农,还是纪老爹,对这种事心知肚明。那黄夫人也不会不明白如此浅显的道理。

可棉价怎么回事?

难道江南那边真的人傻钱多?吃得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