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章 第 98 章

小货郎 桃花白茶 5658 字 2022-09-03

第98章

从永义十七年的十二月初,也就是这一年的最后一个月开始,太子在等一样东西。一样足以改变南军国的东西。

它的出现并不是那么惊天动地,也没有什么激昂的文书,只是夹杂在很多迷信里面,最不起眼的那个。

可太子看到了,并且注意到其中不同。所以才有了秘密去焦家的事。

之后又让焦家主,跟提议的纪彬到了汴京。

这一年对很多人来说不好过,尤其是太子太傅被贬到荒凉之地,这种打击对他来说,也是很沉重.谁知道从见到那个小货郎开始,似乎一切都有好转。

可能越是高位的人,越是会迷信什么东西。

即使圣人都不能免俗,太子虽然不太信,但依旧对纪彬感官不错。

从年初头一次交谈,看到他随意写的破局之法,再到他救了谢老的消息,然后传来制冰之法。似乎这个小货郎每一次出手,都会让人惊叹。

即使太子见过太多能人,像纪彬这样的,还是给他留下极深的印象。

这一年也该进入尾声,另一个东西也该进入尾声。

那就是种棉书。

太子起名叫焦氏棉,或许是看过这本农书的雏形,再有谢老还在指点,还有纪彬的聪明。太子本能觉得,这本书恐怕会是极大的成就。

棉花的疯狂跟好处,他可是太明白了。

如果不是东西足够好,是不会掀起那么大的风浪。也就是好,太好了,才有那么多事情发生。

所以太子在再等的,就是这本书。

正好他准了谭承乐去宿勤郡春安城,名义上是找好友吃酒,回去给家里办事。实际上大家都明白他是去做什么。

没看谢家还提前送去了不少东西,打着走年礼的幌子,其实是送些东西给谢老。太子这边自然也送了不少物件。

只希望他的老师可以在偏远之地过得好些。虽然信里老师还在宽慰他,但太子总是担心的。

原定的十二月二十日到了,可信件还是不见踪影,不少人都在看着太子脸色过日子总觉得是不是要有什么大事发生,不然太子怎么一脸不高兴。

甚至圣人都看出来了,还调侃太子∶"最近怎么了,遇到什么事?"这几天圣人心情不错,原因自然是太子孝顺。怎么孝顺呢,当然是给了钱。而且还不是很少的钱。

从夏日太子卖冰,再到秋日收缴禹王的棉花"不义之财",这些钱大部分都给了圣人,还是当私库给的。

纪彬还在为自家三百多万两银子高兴。

圣人私库里已经多了十倍不止的银子,那圣人能不高兴吗。他的皇陵可以多加几个墓穴了,确实是值得开怀的事。

太子开口道∶"平日里也没什么大事,只是我家女儿天天闹着要来皇宫找皇爷爷,太子妃都拿她没办法。"

女儿?

圣人想到太子三四岁的小姑娘,也是他家最小的孩子,平日里就惯得厉害,怪不得太子发愁。圣人摆摆手∶"这是什么大事,让她过来陪陪我。"

说完之后,圣人疑心太子故意骗他,立刻让内侍去接小郡主过来,小孩总是不会说谎的。

不到半个时辰,还在睡梦中的小郡主被抱过来,到了圣人面前还是没醒。

太子温柔地把女儿抱到怀里,谁知道刚抱住,小郡主醒过来了,揉揉眼睛,声音糯糯道∶"父亲大人,皇爷爷呢,我好久没见他了。"

三四岁的小姑娘本就可爱,刚睡醒的时候,更是软糯可人。

圣人下棋的手顿了顿,抬头看看刚睡醒的小孙女,露出今日头一次真挚的笑。

等小郡主被抱到圣人面前,小姑娘眼睛都亮了,一定要去找皇爷爷。

殿里有个小孩,气氛明显没那么冰冷,圣人倒是笑了一阵,只是笑过后就让太子抱着小郡主回去,他已经有些累了。

等圣人再睡醒,下了道降恩的旨意,小郡主改为嘉明公主,享公主例份,可以随意出入皇宫。

接到旨意后,太子妃还有些后怕。

反而是太子安慰∶"圣人只是老了,他对孩子们一向宽容。"所以把女儿抱过去升个公主,也不是什么大事。

圣人只是对他的子女严苛罢了,对小辈们很大方,所以他才敢这么做。

经过这一遭,圣人对太子脾气也好些。

直到十二月二十八,距离原定种棉书到的时间,已经过去八天。若是天气好些,还能派人查看。可天高路远,大雪纷飞,只能等着。

直到深夜时太子府角门被敲响,通传的小厮一路往上报,话终于传到已经安睡了的太子耳朵里。人到中年的太子正是身强力壮的时候,鞋都没穿,直接接过还沾着冰雪的种棉书,上面大写着《焦氏棉》三个字。

是纪彬的笔迹。

准确说,是经过谢阁老指点的纪彬笔迹,用来当封面都合适了。

婢女们追出来给太子披了外衣,就着烛光立刻翻书。

太子看书的速度还是很快,从第一页翻到最后,原本以为就要结束,谁知道后面竟然还有两页附录。

再翻开一看,两个不同的纺织机图纸画在上面,还有详细的解析步骤,保证让每一个工匠看到,都能做出同样的机器出来。

下面的注释也说明了物件的作用。

可以快速给棉花去籽,还能让棉花变得更加松软,使用的时候减少用量,去年买的棉花,今年重新弹几次,就跟新的差不多了。

太子最后合上书的时候,也没感觉脚底有多冰冷,心里反而一团火热,努力让自己平静了片刻,这才道∶"来的人何在,速速去休息,请大夫来诊治,确保一路奔波不要生病。"

说过后,又看了看手里的几本书,抬头看了看大雪纷飞的汴京∶"等书交上去,全都有赏。"

这话说得虽然轻飘飘,但所有人都明白其中的意思。

不止是跑来送书的长随,更有写书的,著书的人,为这本书奔波的人。全都有赏。

这个赏,还不会太小。

第二天清早,皇宫冷冷清清,如今过年期间不用上朝,连修屏风的谭清都回家休息,圣人又懒得去后宫,干脆继续自己下棋。

但早上刚起,饭都没吃完,太子风风火火跑过来,圣人少见他近几年这么莽撞,眼里倒是有些笑意∶"这么早做什么,明日才是宫宴。"

大年三十是宫宴,今日二十九,一般都在家里陪家人。

说着,圣人让太子坐下来,忽然想到早些年的过年,那时候太子还没被他赐府单住,皇后也还在身边。

可是一晃都好多年了。

太子坐下来,却掏出一本书出来,惊喜道∶"父皇你看,这是焦家人托我转交给您的。说您帮他们焦氏一族洗刷屈辱,他们无以为报,特以此作为新年贺礼!"

新年贺礼?

圣人这辈子收到无数贺礼,什么时候一本普通的书也成贺礼了。

等圣人缓缓打开,眼神忽然变得锐利,就像他年轻时候的模样,等看到后面的纺织机,他已经站起来,脸上的笑容更是不同。

当年他姓谢的因为为政以德四个字,就决定追随他儿子。如今这几个字也能用到他身上。

圣人想到谢太傅,竟然笑了下。

"传下去,开年头一件事,就是派人扶持农桑,务必在今年棉花种植前把此书传到南军国各地,所有适宜种棉的地方,都要有这本书,还要任派当地官府前去教导。若是有为令不从者,可报给当地巡察使。"

圣人说过后,又指了指后面的图纸∶"再命天下工匠研究此物,若是能提高速度,朕重重有赏。"

在发号施令的时候,圣人似乎找回当年的一些锐气。甚至有些迫不及待把这些事全都吩咐下去。

等这些事情做完,他死后的史书一定会很好看,也算他这个皇帝没有白当,也算在先皇英明治下有些功绩。

不会在百年之后,后人评价他在先皇跟太子之间的是个庸碌皇帝。

只是圣人不会承认这一点,他怎么会有错呢。

太子不假人手,圣人说什么他写什么。

赏焦十一,焦十五。赏所有焦家人。赏宿勤郡荆思华。赏送书人。

赏供焦十一,焦十五笔墨的纪彬。赏当地县令。

赏太子。

等圣人说完,又道∶"后日金明池前庆年,你同我一起上彩棚高台,带上你家太子妃跟长子,朕携太子,太子长子,一起登高台,与民同乐。"

太子手指握了握,答了声是,叩谢父皇。

等太子从宫中出来,长舒口气。

他就说这纪彬是福星,果然没错。

这次封赏给汴京带来的震动比当初禹王被软禁的时候还要严重。因为太子要同圣人登高台,与民同乐。太子跟圣人僵持的父子关系终于好起来了。

被软禁府中得知消息的禹王,眼里再无光彩,他早就完了,这次不过是盖章定论。他又何必折腾这一出。

汴京里有人丧如考妣,有人欢呼,有人喜极而泣。也有人等着听谢阁老的名字。

但圣人像是把他忘了一样。

谢家半是高兴半是难过,除了谢阁老的长子,如今已经四十七,只有他知道自家老父亲没事,似乎过得还可以。

这话是谭清儿子谭承乐说的。

什么看戏听曲,还养鱼养兰花,不仅如此,每日还能听人说书,甚至想自己说一段,被谭承乐拦住了这才罢休。

那救了老父亲的纪彬,不知道从哪弄来几块不错的海贝,甚至还弄来绝迹来的砚台,反正那的日子真的不苦。

长随还不好意思地说,大夫把脉的时候,说谢老身体比五十多岁的人都要好。

可他却不能说出来,只能装作一脸难受。

等他弟弟妹妹知道自己是装的,只怕这家主位置难保。只是现在还不能透露,还要再等等。

被谢家,还有很多人担心的谢老确实没什么事。

这会在吃纪宅里为过年准备的糍粑点心,只是他年纪大,谭承乐看着不能多吃。

门前的百戏游人今日才离开。

听说今年也赚了不少钱,明年估计还会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