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第 124 章

小货郎 桃花白茶 5343 字 2022-09-03

第124章

中秋这日晚上,兴华府衙在街前摆了流水宴,不管是兴华府,还是海太城的百姓,都能过来吃饭。不止是官府的人送了许多食物,兴华府仅存的两个大家族,骆家,李家,同样跟着摆了宴席。他们整个兴华府的人才两万多一点。就算全都到了,其实也没多少人。

大片的土地,却有这么少的百姓,看着就心酸。可此时的众人依旧开心。

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他们这里变化太大了,大的有些不敢认。

这时有些年迈些的人,才想到起兴华府以前的模样,那时候依旧是不繁荣的,但至少没有谈家人在,至少大家打渔为生,还算活得下去。

不提以前了,以后的日子会越来越好,所有人都暂时相信这一点。不是他们不信任旁人,而是这份信任,早在以前磨没了。但能有片刻的高兴,他们就知足了啊。

纪彬自然看出众人的想法,他也不好说什么安慰的话,毕竟他在这也只是帮忙而已。

兴华府具体要怎么样,还是看汴京那边的回信。此事事关重大,不能轻易动手。

不出意外的话,王巡查应该会留在这,至少把兴华府的事情处理得差不多才会走。而宗轮将军则不能久留,让他过来处理这些事,原本就是杀鸡用牛刀。不是十一皇子的身份特殊,他根本不会出现。纪彬也看出来了,这位将军的能力确实厉害。手里两千五百人却将对方四千人玩弄在鼓掌之间。

此次中秋宴上,纪彬刚一说这话,柴力就先笑。

柴力道∶"这算什么,当年边域一战,将军带着我们八百人溜对面八千人,等他们精疲力尽的时候,直接擒住将领,还带着我们顺利逃脱。"

即使柴力没说,纪彬也明白这应该是八百精兵。

但八百对八千,还是让人不敢置信,可见宗轮将军笑笑,就知道这是真的,可能在他无数战役中只是微不足道的那个。

纪彬一边吃酒一边听柴力,严庆云他们说边关的事。

不由得感叹,若不是有这样的精兵强将,边域也不会安稳这么久。兴华府平乱这么快,跟将军的铁腕本事也是分不开的。

只是提到冬天的时候,乌革叹气∶"冬天是最难熬的,偏偏冬天事情还多。"

纪彬知道这点,一到秋冬时节,关外草木枯黄,游牧自然没了去处。

而此时关内则刚刚丰收,要是天气暖和点还好,天气一冷,这些人就会到关内掠夺抢粮,要让自己过个冬天。

他们是过了,但关内的百姓被杀被掳,粮食全都被抢光,他们又何其无辜。

在永义十四年那场胜仗之前,几乎每年都会发生这种事,近几年是把他们打怕了,天气也不会太差,所以边关还算安稳。

只是谢阁老说过,正赤部落的人随时都可能杀回去。毕竟首领尔托的父亲死于太子之手,这个仇肯定要报。

如今的太平,不过是为将来某一日的大仗做准备。

好在近几年还算风调雨顺,去年今年的粮食虽然没前几年那么好,但也算不错了。

纪彬闪过这个想法,就听宗轮将军道∶"冬日寒冷,手握兵器都握不住,而那边的人又是习惯寒冷,又有良马在手,自然比我们活络。而且这些人是为了抢粮,都是小股敌兵也不好收拾,烦扰不断,最是麻烦。"

"是啊,我们的兵士每年冻得耳朵都要掉了,实在难熬。""不过好在咱们这物资供应还行,总算有的吃喝。"

在冬天意志力都是不同的,对面的人一心想要你的食物,不抢过来他们就会冻死饿死。这边的兵士也因天气寒冷不好活动,但没有不打仗就会死的信念。

所以每逢春夏两季,都是南军国这边百姓勇猛,到了秋冬寒冷,则是对方厉害。纵观许多边关骚扰,也多是秋冬抢粮。

纪彬听着他们闲话,不时看看旁边的引娘,怕她觉得枯燥。只见她也听得极认真,而且略有思索,看样子是全都听懂了的。纪彬嘴角弯了弯,他家引娘不过上几年学,又经了几年事,就如此聪慧。在他看来,引娘若是男子,也可以考科举。

不过提到这个,纪彬低声道∶"最近事情太多,我忘记问你家三姐的事,万秀才考上举人了,你们知晓吗?"

引娘点头,她也把这事给忘了∶"知晓的,三姐婆婆听到消息,还喜晕过去,急忙请了大夫才救过来。"

"只是三姐夫还不能回来,他在汴京等着授官,约莫是不准备再考进士,准备某个差事做了。"举人上面还有进士。

可以大概这么理解,考上举人之后,需要在汴京官学略略学习,则有两条路,一个是等着做官,但分配的官职可能非常小,连县令这种都轮不到。

还有一个是继续考试,考上进士之后,就前途远大了。

这万举人有自知之明,而且知道养家的重要,他妻儿母亲俱在,不好拖累全家。如此,倒是有担当了不少。

纪彬点头∶"你可以送信过去,他若是想考,我家可以资助。"

不是纪彬大方,这在古代就跟投资一样。哪个潜力股提前投资了,说不定就有收获。

引娘笑∶"我也是这么说的,还让三姐去了信,只等回复了。"

"不过看三姐夫的信件,他对我们多加感谢,而且意思比较明显,实在不想考了。

谁让科举实在太磨人。

纪彬明白了,这事也就是提一嘴,并没什么关紧的。

既然都聊到这了,引娘继续道∶"家里的棉花都有詹明在负责,春安城有十几家棉花也愿意托付给咱们,邑伊县的还是尽数交给我们,詹明已经在登记造册,而且卢益赖亚那边也准备好了,只是咱们的船太小,还要雇几,条大船跟着。"

"不过詹明说,今年倒是不用跟着其他商队,咱们自己就是商队了。"

纪彬笑∶"确实,咱们就是商队。"

今年邑伊县的棉花,加上春安城的棉花,估计百万斤不止,这么大的份额自然是要雇船队的。估计还要分批送过去,不能再等到全部收获再送了,这棉花一茬一茬地开,数量少还能等,数量多不行的。

不过今年数量多,价格估计也很稳定,所以不用那么着急。

说起来,荆高庄思华的去棉籽机器已经在南军国遍地开花,江南那边也靠着卖机器赚了不少钱。有这东西就是方便啊。

而且按照太子的规定,每个县衙必须有,以便宜的价格租给百姓们使用。

邑伊县这边程知县虽然在外面平乱,但都是主簿在操办,也是有条不紊。整个宿勤郡这边都是在荆高庄购买,毕竟思华监督做出来的,大家更为信赖。

思华的名气也越来越大,整个南军国都知道这个女子,如此厉害的女子,甚至被汴京那边记载,甚至想招过去做女官。

不过最近乱事频发,这才不了了之。

可思华女官的名字却喊了出来,任谁见了,都要喊句女官的,宿勤郡的知府甚至默认了这个称呼,屡屡送来赏赐。

除了今年官方定价还没出之外,别的都挺好的。只要等价格一出,该卖就要卖了。

今年也有人问纪彬这边的价格,但他一直没松口,只讲以朝廷为主,自然是不肯给出价格的。万一到时候跟朝廷价格有出入,那可不太好。

不过纪彬心里觉得,去年已经到了两千文,今年差不多会继续降价,降到一千二到一千五中间。这个降幅很多人都能接受,而且还有得赚,不过棉花暴利的时间差不多也要结束了。就在这几年时间吧。

但官方定价也没那么简单,要天下棉农棉商估计重量,送给当地衙门,当地官员再报给汴京。知道今年总产之后,才能有个合理的价格,既不让棉农棉商吃亏,又要最大限度惠民。这一层层上次,效率自然不是很高,但总比炒出天价棉花要好。

而且时间慢慢久了,这定价权也能下放到各郡府,由汴京督查就好,如今刚开始自然万事汴京做主。

不得不说,太子真的太勤政了,要是圣人来做,肯定懒得管。这话纪彬也只能在心里说说。可有一位勤政的上司总是好的。

纪彬想想就知道太子在忙什么,朝中不用讲,棉花是一桩,兴华府这边也是事,甚至还有抓紧塞满国库,随时应对正赤部落。

但就算是这样,他还是想催催,兴华府这边什么时候开始建设。他已经等不及了。

看着善良容易满足的百姓们,有什么事都可以往后放!

这个中秋团圆节,兴华府官府放起了五彩的烟花,漂亮的烟花在天空炸起,灿烂又美丽,那轮海上明月也愈发幽静美丽。

如此好的月光,再加上享用不尽的美食,这个夜晚会让很多兴华府的人终身难忘。

中秋节一过,秋日的气氛更浓了。

过了今日,港口陆陆续续开放,该做工的做工,该打渔的人打渔,一切都会恢复正常。现在有官府先发着秋季种子,总能有事做的。好在这里靠近海边,很多食物都可以吃。

而且还能去邑伊县那边做工,虽然走路要五六天才能到,但是能赚钱啊。

其中磕头妇人就已经打算好了,看着谈家父子死刑,他们就继续去做工,之前跟那户人家已经说好了,他们还是可以去摘棉花,摘完棉花还有弹棉花的活计,一直能做到十月份。

到时候她就有钱买点线头,也可以学着做刺绣。纪滦村的刺绣坊也对她们兴华府女子开放,都可以去学的。以后她刺绣,相公打渔,日子总会越过越好。

但看着一个个恶人被杀,唯独谈家父子还在监牢里留着,很多人都有些疑惑,为什么还不把他们杀了。

他们两个是兴华府最大的恶人。只有他们死了,大家这口怨气才能出。

每次看到相公的手指,磕头妇人就恨得牙痒。

中秋过完,还是没有消息,好在她家赊来的渔网已经缝补好了,她相公跟着几个人一起打渔,再加上之前在邑伊县做工的钱,吃喝是不愁的。

这妇人盼啊盼,终于得到消息。

八月十八,极好的日子,最适合砍头。

纪彬,王巡查,宗轮将军终于松口气。

他们得到两个令,一个是棉花定价,今年棉花在一千二百文到一千五百文中间不得超过,低价最低是一干,再低就是恶意竞争。

这个价格在永义十八年八月到十二月底有效,以后怎么售卖,官府都不管。可以说还是比较宽松的,而且很大限度遏制高价。等到十二月之后,想卖低价也没人管,反正竞争是不大的。

程知县得到这个消息,也要回邑伊县了,他在兴华府已经待了大半个月,也过足征战的瘾,肯定要回去。

并且带着邑伊县春安城的六千兵士一起回。

兴华府还剩六千人,则暂时让严庆云带着,但这也不是长久之计还要看上面怎么安排。乌革,江志,还留在纪彬身边做事,暂时不走。

宗轮将军则要带着八个随从离开,他这边也不着急,反正汴京暂时没什么事。

而兴华府确实归王巡查统管,今年是科举之间,汴京官员变动也比较大,让王巡查暂时代管,很快会有新知府跟新指挥使前来接替文武官员。

至于所谓十一皇子跟维世子。

哪里还有什么皇子世子,就是两个犯上作乱的臣子罢了,直接杀给百姓们看,也杀给文武百官看。

还有西北谈家也被他们两个的罪行连累,已经派人去抄家,所谓的金矿也好,揽财也好,全都归于国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