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第 132 章

小货郎 桃花白茶 5408 字 2022-09-03

第132章

纪彬人都要傻了,但再看太子跟谢阁老的眼神,明显是在调侃。什么纪先生,太子喊这个简直要吓死人。

纪彬连忙解释∶"赶路太累,所以不知道两位过来。"

他们自然不是计较的,否则也不会在院子里边看请帖边等了。

太子让他坐下,笑着道∶"不着急,如今朝堂安稳,我也没那么忙了。

这话讲起来,纪彬自然想起他头一次见太子的时候,那年过年在汴京见到太子,只觉得是个忙碌的中年人,那时候禹王还在蹦,内忧外患,让他忙得腾不出手。

几年过去,已经十分悠闲。

看来汴京的局势真的不错,否则不能这样自在。

纪彬坐下后,就听太子跟谢阁老略略分析了送帖子的人,勤于政务的太子很快把帖子分成三份,一份是可以结交,一份无所谓,另一份就是京中纨绔子弟爱捉弄人的。

纪彬看的哭笑不得,这对他来说确实很实用了。但太子亲自帮忙,虽然只是顺手的事吧,总觉得怪怪的。

其实不论是中年太子,还是老年阁老,看向纪彬的时候都像是看向晚辈,又见纪彬年纪小,他娘子年纪也不大,又是心思纯净之人,自然多了几分爱护。

特别是谢阁老,跟纪彬相处时间更长,甚知纪彬的为人。

纪彬跟他们聊着天,稍稍庆幸他穿来的时代竟然没那么糟糕。就以太子的性格,也是难得贤明君主了。

这次也只是聊聊兴华府的事,聊了假的谈家父子。

太子叹气∶"那位十一皇叔我也是见过的,傲气十足,生母是贵妃,可惜他却是个庸碌的。""早早被贬去兴华府,原本以为已经没什么消息,没想到竟然偷梁换柱的,成了一方豪强。""他也是天家血脉,却无半分皇室气度。"

最后这句话算是给所谓十一皇叔定性,无半分皇室气度,就是直白说不配当皇家人呗。所以死了就死了,死了也不能正名,直接让到乱葬岗,跟边境皇家没有半分关系。

这事聊完,自然又讲起百万棉衣送边域的事迹。

谢阁老笑∶"都说你为了送棉衣破产了,真的假的。"谢阁老跟纪彬说话,显然更自在些。

纪彬笑∶"怎么会,也是别人瞎说的。"

以太子跟谢阁老所知,自然知晓这是假的,但也明白纪彬为这事付出许多,却见纪彬真的不邀功,倒是又多了几分好感。

"不论真假,这次一定让你补足此次的亏空。"太子开口道,"放心,忠君之人圣人不会忘记。"

纪彬下意识想挑眉。这意思是圣人想要赏赐他?

看来三月三的宴会上,果然有不错的赏赐。

上次谭御史都提点了,这次太子也在提点?

纪彬这倒是来了兴趣,反正圣人御赐,东西肯定不错吧?

这话说着,太子又像闲聊一般,也问了引娘跟他,倒是没再提当官的事,估计明白纪彬的性格。而且他们三个已经隐隐有默契了。

或者说太子跟谢阁老已经看出来了,不管纪彬当不当官,反正都能"压榨"一下,不时给出个主意什么的。

太子用起来可是完全没有心理负担,能者多劳!纪彬就是能者!

都被太子这么夸了,纪彬还能什么,那就做呗。

谁知道刚一答应,谢阁老反而笑了,开口道∶"你是不知道殿下的脾气,你答应得这么爽快,这次来汴京,是别想休息了。"

纪彬目瞪口呆,还能这样?

三人又闲谈几句,太子又约了纪彬回头去他书房闲聊,这才跟谢阁老离开。

这两位在汴京说句话其他人都抖一抖的人物,竟然在纪彬这里待了一个上午,还等了纪彬大半个时辰。

足以见他们对纪彬的重视。

不过他们过来自然的低调得很,没有被旁人瞧见。但若是旁人议论,那也无所谓了。

反正这汴京局势都在太子掌握之中。

纪彬送走太子谢阁老,这颗心才是真正放在肚子里。很好,这次过来不用战战兢兢了。

太子花了几年时间,已经彻底掌控汴京,若不是边关还在打仗,说不定还会更自在。可方才见太子的表情,总觉得边关那边应该还有好消息。

纪彬摇摇头,这也只是猜测而已,不好乱说。

纪彬回房间的时候,引娘也早就起来了,只是她没出去,见纪彬回来还好好的,这才松口气。哪有这样的事啊,客人都上门了,他们两个还在休息!说出去简直丢人。

纪彬笑∶"没事,也没人会知道。"

这种细节,太子他们那边肯定不会讲的。

主要是让外面知道他们关系确实不错,他也确实是太子的人。

纪彬想起太子分的那些请帖,他就跟那些请帖一样,泾渭分明,就是太子这边的人。也是太子偿还的好处之一。

不出意外的话,今日过后,这些请帖送得会更多更真诚。

果不其然,都不用等今日过后,他跟引娘,还有詹明等人吃过午饭,又是一堆堆的帖子过来。但纪彬闭门谢客,只说还要休息。

他对汴京势力不熟,也暂时不想熟,反正他跟谭谢两家基本上已经绑定,参加完圣人的宴会之后,就要回宿勤郡,回无仙城,这边的势力略略知道就行,不必深交。

说到底,想做名士,那就要高风亮节,不能随便结交党羽。有时候认识的人贵精不贵多。

纪彬对自己人设摸得还是很透。

那些人的宴会是一概拒了,倒让太子跟谢阁老挑眉。

他们并不介意纪彬去结交其他人,但直接拒绝,明显是一种示好的态度。

纪彬啊纪彬。

真是长了十八个讨喜的心眼。

明知道这么做是为什么,可还是让人忍不住喜欢。

既然如此,太子也不客气了,让人请纪彬去太子府的书房,还让他看全国各地送回来的商会奏章,顺便能让他出出主意,想想建议。

甚至让现在的户部尚书跟纪彬好好聊聊,看看能不能聊出什么赚钱的好办法。

纪彬满头问号。太子殿下不至于吧!

他都做好准备跟引娘在汴京吃吃喝喝了,怎么就变成来汴京做公务了?还是没有工资的那种?

当然,纪彬也不敢说要工资,回头真的给他安排个正经差事怎么办。真留在汴京了,他家船怎么办。两千料的大船,现在建到一半了吧?希望等他到家的时候,就能坐上了。

说起船只的事,纪彬还在奏章上请求开海运的文书,说是海外天高地阔,想去那边看看。而且周边小国屡屡请求贸易往来,只是南军国有海禁,如今倒是走私十分猖狂。这件事还挺重要的。

这里要说的是海禁跟走私的关系。

两者向来相辅相成,若是当朝实行海上禁令,那海上走私就会屡禁不止。反而是没有海禁,开了海市,走私就会减少。关键还在于,其他弹丸小国有贸易的需求。

像南军国地大物博,交易也只是为了赚钱,其实自己并不缺什么东西。而其他番邦却不同,他们地窄人稀,很多东西都不够用。

在纪彬记忆里,他那个时空的史书上记载过,有个番邦小国请求中央之国允许卖给他们都弓,也就是兵器。

请求很久之后,一年才卖给他们三十多个,这就满足了。

可见那些地方东西有多稀缺。

现在这边的番邦也差不多。

可是如果允许海上贸易,又会多加另一件事,那就是海外番邦的白银黄金快速大量流失,这东西可不是再生的。

久而久之,那些番邦统治者就会不满,然后故意来犯,甚至伪装成海贼海盗,都是可能的。

所以说海禁一事太过复杂,不是说开就开,说关就关的。

说白了,地大物博的地方,内里经营好了那就什么也不缺,对海上贸易需求不高。主要还是其他地方求着交易。

纪彬写下自己的看法。

在他以后世人的眼光来看,海禁对或不对,不能直接下定论,只能从几方面阐述好与不好。这世上之事不是非黑即白,只要白的方面压过黑的一面,那就可以商议。

而他写下自己的见解后,倒是又觉得不妥,刚想烧掉,就会被眼疾手快的谢阁老拿走。

谢阁老您都六七十了,怎么还老当益壮。

纪彬无奈,只好让谢阁老看下去。

这海禁确实事关重大,不过谢阁老挑挑眉,倒也没说什么,只讲此事押后再谈。纪彬也明白,这不是三五天可以搞定的,甚至不是三五个月可以定下的。一切都要慢慢商议。

放下海边的事,手头又被塞了份盐税的文书。好家伙,这是干什么呢,怎么一个比一个重要?他能处理这种事吗?肯定不能啊。

但谢阁老却不准他放下,看完之后,必须说一番见解,否则连家都不能回。

世上还有这种上司吗?不能吧?

纪彬这边苦哈哈地给太子打工,引娘则跟谭小妹一起游山玩水,今日去那个寺庙,明日去这个集会,玩得不亦乐乎。

南军国风俗本就开放,当今病着的圣人又不是个教条极严格的,女子们白日出行,夜里喝茶,倒也正常。

谭小妹便是谭刺史的小女儿,也是谭承乐的亲妹妹,活泼可爱,原本只是按照哥哥的要求来陪引娘玩耍。

毕竟纪彬被拉去看公务了,不好让引娘自己待着。

不是谭小妹瞧不起人,只是偏远地方来的,在汴京总会露怯,所以谭小妹刚开始跟引娘接触的时候,也是小心翼翼,不敢带她去玩什么奇巧的物件,免得引娘尴尬。

但纪彬在太子府忙了三日,谭小妹也跟引娘接触了三日,才发现引娘会的东西比她想象中要多。

这会知晓引娘会骑马,忍不住道∶"城郊有个马球会,我特别想去,要不然咱们去打马球吧,我教你也行。"

一到春日,马球是最盛行的,汴京各个城郊,一天能有好几场。

谭小妹早就心痒痒了,只是碍于要陪客人,这才没能去成,这会说话间竟然带了几分请求,明显是真的想去。

就算去看看也行啊。

引娘看她,并不介意别人的小瞧,而且她也有些手痒,回道∶"好啊,马球我也会一些,只是打得不太好。咱们就去玩玩。"

这话说完,引娘发现自己好像真的变了很多。

若是在成亲前,她哪敢说这话,估计在谭小妹这样的汴京女子面前,话都不敢多讲。如今倒是玩心大气。难道人还会越活越回去吗。

只是引娘没有带马球杆,两人先去了百宝阁挑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