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 第 157 章

小货郎 桃花白茶 4934 字 5个月前

第157章

纪彬很久之前来过汴京一次,那时候因为种棉书的事,被太子秘密召见。

那时候也是年前朝廷大祭,纪彬还在万名兵士开道的御街看过先皇太子一眼,那时候的太子也就是现在的圣人。

纪彬那会头一次到汴京,还跟焦家人住在一起,御街圣人出行,也是瞧瞧热闹。

可怎么也想不到,几年过去,他竟然也出现在前往祭祀的队伍里。

而且按照正三品的品级,混进了队伍当中,但带着他的人却是谢阁老,旁边还有宗轮将军。这种殊荣谁能有。

引娘则还在皇后那边,坐在三公主的轿子里跟着公主一起。

冬月里的大祭,向来是最重要的。

万名身穿盔甲的兵士们戒严,再有上千名骑兵护卫,还有半个皇宫的内侍宫女都要跟着。因为今年的新皇头一年祭祀,自然显得格外重要。

谢阁老还跟纪彬开玩笑∶"上次冬祭还没结束,我就入狱了,然后被贬到兴华府。""一晃竟然好几年了。"

算起来那会是永义十六年,现在永昌元年。差不多四年时间。

但大家想起来,竟然恍如隔世。

不过这个玩笑也就谢阁老自己能开,纪彬都是笑笑。

当初因为谢阁老多年前的祭文被贬,原本就是朝堂党派争斗,什么错不错的,圣人说你错你就错,说你对你就对。

但纪彬道∶"上次我还来凑了热闹,也跟竟然这般赏了金银裸子。''

谢阁老微微惊讶,这倒是巧得很。看来他们早就擦肩而过,也该是有缘分的。

纪彬这次的衣服,乃是正三品墨绿色文官官服,黑色腰带约莫两指宽,趁着他身形高大,气质极好。

又因为他跟寻常文官不同,平日里没少锻炼,气势也格外不同。特别是在前排队伍里,一眼就能看到他这个年轻又俊美的男子。两边围观的百姓,甚至还有人在问这是谁。

纪彬假装干什么也没听到,什么谁不谁,过完年他就出海了,谁也不认识他。

出海的事已经板上钉钉,今天去皇家寺庙祭祀,祭文上都已经向当朝先祖说明此事,还有司天监奏明天地等等。

这些一套礼仪下来,谁也不能更改。

按纪彬的理解,给先祖的祭文,就是皇家的总结报告。总结今年发生了什么,明年要做什么。而且一经报告,不能更改。

这是大的方向,因为祭祀要持续半个月时间,以后每天都要详细地汇报,包括了朝堂各方各面。

听完这次所有祭文,就会对本年朝堂大小事多几分了解。

也就是年终总结大会。纪彬会努力不让自己睡着的。

他跟引娘混在这些队伍里面,其实还挺异类的,毕竟两个人身份都跟大家格格不入。

纪彬是这么想,但所有人对他们俩毕恭毕敬,就连带着引娘的三公主都对引娘很好奇,显然被皇后娘娘吩咐过,对引娘十分好。

他们到行宫之后,纪彬知道引娘还算自在也就放心了。

但很快各项事情都过来,什么去皇家寺庙,什么什么礼仪,换什么衣服。

一天下来,也就跟着圣人的时候能喝口热汤。

怪不得一提到祭祀,大家全都面色沉重,竟然因为这个。

不过这趟收获也是丰盛的,出海的事已经昭告天地祖先,彻底板上钉钉。

纪彬听到这个祭文的时候,心里算是松口气。

可接下来又跟着圣人忙祭祀的事。

圣人比他要忙,基本去一个地方都有不同的礼仪,反而女眷们还算自在。只是纪彬引娘都没怎么见面。直到大祭三天后,时间才松下来。

纪彬再去见引娘的事,她正在寺庙里求平安福。

往日引娘也不在意这些,但一想到纪彬要出海,又是施粥,又是求平安福,显然心里有些忐忑。可在纪彬面前从未表现出来。

还是纪彬无意中撞到,这才见她诚心摆在佛像面前,看着十分虔诚。

还是引娘身边的婢女棉橙瞧见,这才小声说了什么,引娘这才转身。

被纪彬看到求平安符,引娘很有些不好意思。她知道纪大哥向来不信这些的。

但不等她说话,纪彬笑道∶"我会好好戴着平安符,你放心。"

若是戴着能让引娘安心,那这符就有用。

引娘明白他的意思,轻轻点头。

瞧着他们俩的感情,连皇后在私下都忍不住跟圣人夸赞,还提起京城有人动心思想嫁女给纪彬。无非是因为纪彬长得好,能力又强。可这一趟下来,谁也不会起这种心思。

不过这种事也正常,以纪彬的人品性格,哪家不爱呢。

圣人笑∶"纪彬会看的上凡夫俗子?"

"他娘子同样出身微末,陪着他一路走过来,两人年少夫妻,感情又好。那不是个薄情寡恩的。"

若真是薄情寡恩的人,也不会冒险救谢阁老,更不会献计,也不会做那么多有利天下百姓的事。圣人还道∶"当初先皇赐字贤人君子,原本只是捧一捧,朕倒是觉得,这字写得很对。"

等圣人这话传出去,其他人看向纪彬的眼神愈发不同。纪彬都快无奈了。

好在他不经常在汴京,否则这么厚的隆恩,说不定会有多大的麻烦。

圣人啊圣人,夸再多,他也一样干活的。

纪彬跟着祭祀这段时间,有过来问蒸汽船消息的,有问急速船的,还有问他怎么赚钱的。五花/八门什么问题都有。倒是结实了不少人。

可这些人来找纪彬,也是为了认识他而已。

但纪彬不论听到什么,依旧跟之前一样,不卑不亢,不喜不怒,浑身上下让人挑不出一点毛病。引娘那边也差不多,反正这对夫妻俩不管到哪,既是焦点,也挑不出错。

他们俩想法一样,管他呢,反正只是来汴京待几天,过完年就回家。

不是圣人说要一起过年,说不定大祭结束就开溜。

从郊外回汴京的时候,南军国要派人出海的消息,已经传遍汴京。

出海?

这对很多内陆百姓来说都是极为遥远的事情。

可能海边百姓根本想象不到,很多内陆百姓,特别是古代人,成语里面可能有很多关于海的词汇。

但对大海,对海船,对海浪海风完全没有概念,甚至说出来,都觉得陌生。这就会形成一个固有思维。

那就是,出海干什么?出海有什么好处吗?

幸好,有柳卫宏之前来过汴京,讲不少关于大海的故事。不止如此,还带了怪模怪样的长颈鹿。

坊间还流传着出海的人带回巨额财富,更有好看的珠宝。

别的事可以不懂。

巨额财富,好看珠宝,小孩都知道这是好东西啊。最重要的,还能让海外的人看看他们的蒸汽船!

在圣人有意鼓动之下,坊间对出海的事抱有极大热情,在知道出海是由纪彬领头,就更兴奋了。

众人兴奋的时候。

纪彬船队名单彻底定下来。

领头的自然是纪彬,副手为柴力,陈乙。还有江志乌革,这些都是保护纪彬的安全。船只护卫长宗亦杨。

翻译向导,三名传教士,跟古佛国僧侣跟三名弟子。之前的译者祁云峰也被点名,加入出海的队伍。另有绘图,记录,等翰林院学子数十名。

再有协理部,后勤,柳卫宏等四五十人等等,全都是圣人亲点。

最后水军将士四百名,两艘蒸汽船一起出发,每条船上放两艘急速船,再有两艘普通船,保障安全。

除了人之外,船舱的焦炭全都填满,保证燃料充足,全都是圣人调配。

另选二十万斤南军国特色货物,不能用来售卖,反正可以送,可以换东西,却不能卖。因为朝中官员觉得,出海那是交流文化,若是为了黄白之物出海,岂不落了下乘。

这种想法确实高高在上,纪彬嘴上说着对对对,心里却明白,头一次确实要些体面,至于以后交不交易,那再说吧。

而且可以换?

那他用丝绸换黄金,这总可以吧?

不准卖东西,这已经是禁止出海一派最大的坚持了。圣人跟纪彬都没说什么,先出去再讲。

也有人讲,南军国只有两艘蒸汽船,全都开出去,要是有海外番邦侵犯怎么办?这话问出来直接被反驳。怎么办?

船务司还在呢,只要钱够,东西够,立刻就能造出新的蒸汽船。

而且不觉得好笑吗,难道那些海外番邦就不怕纪彬他们回来之后,直接把船开到他们家门口?哪个海外番邦敢这么挑衅?是不是不想过日子了。

这么一想,好像确实是这个道理。

圣人觉得两艘船出去容错率大一些,就算哪个船出了问题,不至于那么被动。当然协理部等人也是一起出海的,可以随时修缮。

连墨敬仪都主动请求,更有几个大佬同行,纪彬本人倒没什么,他知道蒸汽船到底实验过多少次,也知道航行了那么久,该出问题早就出了,所以很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