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 女学扩招

红袖凶猛 爱吃辣鸡粉 4904 字 5个月前

“娘你还是收着吧,免得有人说我回来白吃白喝,又欠了林家的。”大丫摆摆手,拎着带来的箱子起身,“我以前住的屋子还空着不,空着的话我和世霖先去收拾出来。”

王氏眼角余光扫过大丫身侧那个清清秀秀的小童子,尴尬地道:“那间屋破烂成那样,如何住人,你先前托人带话回来时我已把西厢房腾出来了,你只管住着就是。”

大丫也没多说什么,招呼一声世霖去了西厢房。

到林家摆桌子吃晌午饭时,大丫的爷奶和老爹才慢悠悠从外面回来。

林家的老爷子和孙女自是没什么话说的,老太太倒是假模假样问了几句在女学过得如何,大丫都一一应付过去。

用过响午饭,大丫叫上小童世霖便去村人家里窜门。

她是土生土长的岩脚村人,村里人哪家有女儿她是再清楚不过了。

先去的第一户人家,就是林家隔壁的苗人家中。

苗人其实也有些重男轻女,但毕竟不像汉家人这样重视所谓香火,苗家的女儿,只要家里别穷得揭不开锅,都要比汉人家的女儿好过一些。

住在林家隔壁这户苗人姓珠,大丫打小跟他们家的小女儿格山珠一块儿长大,有机会进女学就读这种好事儿,她肯定第一个想到亲近的小伙伴。

珠家老爹去年咳得厉害,苗人的土方子治不好,是拎着条腊肉去女学求医才止了咳,见大丫上门,立即欢欢喜喜地把她请进屋。

大丫把燕门女学有意招新生、招去了能学识字还有机会学百工技艺这话跟珠家人一说,珠家老爹便大喜过望,连连追问何时能把家里的女娃娃送去学艺。

从苗人珠家出来,大丫又去了斜对门的庆家。

庆家也是苗人,听了大丫带来的消息是又喜又忧,他们家年岁长些的两个女儿都嫁出去了,剩下一个小女儿才八岁多点,生怕女学嫌小了不肯收。

大丫便笑:“这个倒不用操心的,庆大伯,小红山长说了,只要是自个儿愿意去学的,能坐得住的,年纪再小些咱们女学也收。”

庆家人这才欢喜起来,连连感谢大丫自个儿学了本事还不忘记捎带上邻里乡亲。

把岩脚村有女儿的人家跑了一遍,眼见天色渐渐暗了,大丫又去了一趟村西头的王寡妇家。

这王寡妇说来与大丫家也是沾亲带故的,跟大丫的亲娘王氏是隔了房的表姊妹,只是她命比嫁到林家的王氏还命苦些,才二十出头时男人就死了,也没留下个一儿半女,只守着个瞎眼的婆婆苦熬。

大丫找上门来时,王寡妇正披头散发站在自家院门口骂街;她虽是个妇道人家,那骂起来的话却着实难听,爱看热闹的乡下人都嫌她骂得污了耳朵,不往她家这边来。

大丫走到近前,扬声喊:“幺姨妈!”

王寡妇半截脏话噎到嗓子里,慌乱地整理了下头发,尴尬地道:“哟,大丫回来了啊,几时回来的?”

“早上。”大丫打小就见惯了王寡妇为了不受欺负扯下脸皮撒泼骂街,并不觉得她哪里不堪,笑道,“我来与你说个事,我们那女学要扩招了,幺姨妈你想不想去学点本事?”

王寡妇一时间还以为自己听岔了:“啥?”

“我说,我们女学要扩招学子了,但凡女子都能去报名试试,学门手艺傍身,幺姨妈,你要去不?”大丫耐心地重复道。

王寡妇呆了呆,忽然局促起来,别别扭扭地打哈哈道:“你这丫头,咋地捉弄起我来了,我一个寡妇……还能去当学、学徒的?谁会收啊!”

“不是学徒,是学子,女学生。”大丫认真地道,“我们小红山长说了,愿意入学的女子,是不论出身来历、不论年岁的,有心想学,咱们女学就收。”

王寡妇呼吸沉重起来,乱发下一双眼睛死死地盯着大丫。

大丫晓得她在顾忌什么,笑着道:“我们女学又不是教人去科举做官的,没有那么多规矩门槛,只是教人学些粗浅知识、有门手艺傍身罢了,但凡愿意学、能学得会,又有什么收不收的?”

话说到这时,王寡妇那瞎眼的婆婆听见了动静,颤巍巍地从屋子里摸了出来,站在门槛那听她们说话。

大丫隔着王寡妇瘦削的肩膀看了眼瞎眼婆婆,语气更软和了些:“咱们女学离岩脚村近,你要是去入学,每日也能回得来照顾周家奶奶。要是幺姨妈你也能学医,说不得就自己会配方子来治周奶奶的眼睛,谁又说得准呢?”

王寡妇没吭声,回头看了眼相依为命的瞎眼婆婆,又转过头来愣愣地盯着大丫,虽然没有说话,但那渴望祈求的心已是摆在脸上了。

她们娘儿俩就靠两亩菜地维生,日子过得像是苦水里泡过的;年仅三十许的王寡妇舍下脸皮当个泼妇,也不过是为了让村里的野小子不敢去糟蹋她家那两亩地。

但凡能看见丁点儿过得好些的希望,王寡妇都愿意拼死去抓住,死死攥在手心里。

大丫心中喟叹,她隐约能猜到王寡妇为什么不敢应声,只是害怕这一切不过是一场空罢了。

什么都没有的人,比起得到希望又失去,更情愿一开始就什么都没有得到——大丫自己就体会过什么叫绝望,这种胆战心惊的患得患失,她也懂。

想到此,她神色越发温和,轻声细语地道:“幺姨妈,你先好好想想,想明白了给我个信儿。要是不方便来我家,那等过了三月三,你去学城那找我,我随时都等着你来。”

“好,好,我好好想想,我好好想想。”王寡妇两只手死死拽着满是补丁的衣衫角,用力点头。

大丫笑了笑,没再多说什么,转头回了家。

次日,一大早就有村人陆续上林家登门,来与大丫询问他们家的去女学入学的细节。

燕门女学不收束脩,但也不是无条件收各家送去的闺女,是有章程的;头一个规矩,就是从女学学成了手艺的学子,要为女学做满五年工,才得回家。

这要求听上去很有些不近人情……但也是无奈之举;这年头的女孩儿长到能生孩子的年纪就少有不紧着相看亲家的,燕红可不愿意辛苦教出来的学生转头就被家人软硬皆施拉回家去嫁人。

而这一个条件,显然是让许多人家犹豫的关键点:他们家的女孩儿眼看都十来岁了,学成本事又要做满五年工,岂不是耽搁了出门子?

但凡有这类疑问的,大丫都按照慧娘子教的话术、顺着人家的心意耐心劝解。

“珠老爹,你莫操这个心,从来只有男子孤寡终身,没听过女子想嫁嫁不出去的。格山珠才与我一般大,往后在女学做满了五年工,也至多二十多岁。那时她人又还年轻,又有本事,条件相衬的人家只会念叨着女大三抱金砖来求娶,有那挑剔她年纪大的,不过是没资格来求娶的人说酸话罢了。”

原本与老妻商议后忧心忡忡、犹豫不决的珠老爹听了这话,立即露出了笑模样,连连道:“确实如此,倒是老汉我想得差了。”

古来女子皆早嫁,到及笄的年龄便要张罗着说亲;可换成是男子,早早婚配的却不多。

或者说……古往今来,男子能顺利婚配、养儿育女的,都属于幸运的那一部分;放眼望去,终生难以婚配、孤寡终老的男人,哪哪都是。

延续香火只是美好愿景,却不是主流,断子绝孙才是主流。

要不怎么说民间寡妇门前是非最多呢?皆因这种没了男人、又不能藏进深宅大院里度日的女子,是那些终生难以娶到妻子的男人唯一能大胆骚扰到的目标了。

先后送走几波如珠老爹这样担心女儿会耽误了婚事的村人,再来的村人便让大丫有些笑不出来了。

此刻,坐在大丫面前的隔房大伯两口子,就在反复问她能不能说说情,他们家的女儿不去读,把名额让给他家的小子去学手艺。

大丫简直都要气笑了……慧娘子与她们分析过的回乡后会遇到的情形,还真是一样不落会发生在她们身上。

“我只是一个学生,我哪来的资格去说人情?”大丫气极反笑,反问道,“若咱们那女学有人情的去说说情就能收小子入学,还轮得到我来说情、轮得到咱们岩脚村的人去沾这人情的光?!李家村的人哪个不比外村人跟燕家亲近、跟小山山长亲近,李家村那些半大小子怎么不去读,轮的到外村人?!”

林家隔房大伯两口子听她越说越大声,变了脸色。

大丫她娘王氏见状一慌,忙插嘴呵斥道:“大丫,注意着些,与长辈说话怎能这样不客气?”

大丫翻了个白眼,王氏嫁到林家来,处处讨好处处维护、连隔房的大伯都去讨好,讨好出个什么结果来?

以前小弟没出生时大丫已经记得事,她可没忘记那时大伯娘是怎么嘲笑王氏生不出儿子的。

大丫并不想与糊涂蛋王氏说什么道理,更不愿意像她娘这样谁都不敢得罪,冷脸道:“大伯和大伯娘想让堂弟去读女学,这么大的人情我说不起,也莫要到我这里来说。你们认得谁有这么大的情面,只管找别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