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第 58 章

小知县 桃花白茶 5253 字 2022-11-19

应付完第二日考核,出门的时候考核官员还笑:“纪知县的本事我们宪司都是知道的,回头来了潞州城,还要互相照顾才是。”

这话说的其他知县心里一梗,他们也想听到这种话!

他们也想升迁!

但看看身边年轻有为的纪炀,算了,跟这位还是没法比,他的才干满潞州都知道。

莫说下面的知县,就算整个潞州,都没人比得过他。

纪炀笑着出门,一派和善模样。

这真是汴京那个纨绔?

是不是变了个人?

纪炀知道很多人这种想法,但越遮掩,反而显得越奇怪,如今这种态度,反而不会让人多想。

纪炀大大方方离开,只见外面等候的凌县尉还是萎靡不振,看来还在消化他要走的消息。

平安劝得嘴巴都干了,现在干脆闭嘴。

要不是这事跟自家少爷有关,他才不多说。

“走吧,先找个地方喝口茶,然后让丘益川带着小孩们直接去酒楼,中午就在外面吃了。”

年末考核都结束了,今年最后一件大事办完,纪炀自然轻松。

至于凌县尉?

这事谁劝都没用,还要自己想开才成。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对谁都一样。

纪炀这次选的酒楼,比上次的还要好些,江乖乖江小子过来的时候,几乎看傻眼。

两人吃着店小二送来的点心,不过惊讶道:“知县大人,您是不是买过这家点心。”

纪炀拍拍江小子:“对,买过的。”

“不过在外面喊我纪大哥,不要喊知县了。”

小孩们乖乖点头,吃得不亦乐乎。

下午继续购置年货,又给小孩们量裁新衣,过个四五天有去扶江县的马车把衣服送过去。

跟在纪炀身边的,无论孩子们还是小吏平安,全都换了套新衣。

丘益川看着凌县尉,忍不住道:“从昨天开始,你就垂头丧气的,这是什么了?知县大人对我们那样好。”

凌县尉又叹气:“就是太好了,所以才。”

所以后面说不下去,

小吏丘益川向来是个聪明人,一听到这话就觉得不对劲。

但凌县尉嘴最严,肯定不会说的。

好在大家很快要回乡,这事也算过去。

江小子跟江乖乖自然更加兴奋,他们买了好多玩具呢!

纪炀不愿意揽功,开口道:“很多东西都是之前那位林姐姐给你们买的,只是她不方便过来,托我带给你们。”

林姐姐?

他们都记得!

江乖乖缠着纪炀问了好多林姐姐的事。

但纪炀哪答的出来,人家是深闺里的小姐,他肯定不好多问。

不过很快从林家大公子寄过来的拜年书信里看到一丝踪影。

他们一行人在潞州待了几天,等回扶江县的时候,便收到汴京那边往来书信。

这次多了王伯跟林家大公子的。

王伯自然还是照常问候,又送来不少东西。

林家大公子则感谢送去的葫芦灯罩,说那东西很是巧妙,家里姊妹都很喜欢,若还有的话,他想再买几个,好给妹妹们平分。

这事一笔带过,但纪炀也看出些不同,约莫是他只给林家五姑娘新奇物件,所以被找茬了?

不过林启信件的主要内容不是这些,信里隐晦说了林家现在的处境,跟宗室子弟那边矛盾不断,让人头疼,所以忙到没工夫回信,表示歉意。

最后还问到纪炀任期满了之后准备做什么。

他祖父林大学士也提到一嘴,问他想不想回汴京。

以林家大公子来提这件事,透漏的意思很明显,如果纪炀想回汴京,只要在信里说明即可。

身为林家长子,他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林家的决定,他们来办此事,必然十拿九稳。

纪炀算是发现了,最近怎么人人都在问他任期满了有什么打算。

纪炀自然还是那个回答,暂时不回了,听从潞州那边安排。

信件寄出去,纪炀也知道,这同样是拒绝林家的招揽。

可就是这样,他才不会通过林家的关系回去。

虽说林家是能臣,是清官。

但要不要有利益牵扯,那还是两回事,他到现在只跟林家大公子见过面,还不足以让他站阵营。

说到底,身为伯爵家子弟,想要保全自己不需要依附哪家,只要把伯爵府料理清楚,自然利利索索。

党争这种事,还不是他能涉及的。

与其早早过去被当小虾米吃掉,不如把握好自己的命运。

这也是所有人问他去向时,他最真实的答案。

身在扶江县,都知道那边何等风起云涌,他还没有近距离看热闹的想法。

不过既然一定会升到潞州,那很多事情也要赶紧着手做了。

眼下最要紧的,还是年后二月的县试。

现在是昌盛三十四年十二月十九,赶在年前最后几天再忙一忙,等到明年不至于慌张。

县试的重要性自不用说,韩家换着法的送来试题,纪炀明显发现,题目一次比一次难,这是给县试出的,还是给他出的?

纪炀挑眉,只当不知道,该做题还是做题。

昌盛三十五年正月十七,扶江县告示正式贴出,上面写明了县试时间地点要求。

二月初九开始考试,连着考五场。

官学那边自然也得了消息,刘教瑜更是激动万分,来扶江县第二年便能跟知县大人一起主持县试,让他自然不能平静。

如今题目已经拟定好,就在知县大人那边放着,他跟几个夫子只要监督好学生好好读书就行。

正式参加县试的共有二十一人,都是十四到十七岁少年。

韩家子弟今年不准备参加县里童试,按照他们的性格,肯定要等等再说。

这二十一人,全都是扶江县本地孩子,从去年二月开始跟着刘夫子学习,也只有他们几个符合所有要求了。

但按照韩家夫子所说,他们几人只学习一年,功底还不扎实,大多少年参加今年的县试只是凑凑热闹而已,落选的可能性很大。

刘教瑜在一旁点头,不过还是道:“也不是全都如此,那个叫江春的孩子就很不错。”

纪炀听此,找出江春的报名表,他是扶江县三江村人士,今年十五,家中祖父母,父母都在,上面三个哥哥,一个姐姐,下面还有妹妹,所以也被人喊江小五。

他家人口还挺兴旺,也因为人口多,家里条件过得去,官学一开,便让他去官学读书。

之后妹妹小六也跟了过去。

兄妹两个都是勤奋好学的,江小五更是官学准备科考的二十多人中进步最快的。

纪炀原本以为刘教瑜矮个子里拔将军,挑了个还成的人。

没想到连韩家夫子都摸摸胡子:“江春确实是个可造之材,假以时日中个秀才不是难事。”

纪炀挑眉。

中秀才可不是那样简单的,要跟整个潞州城学子比较,需是所有学子里最厉害的几个。

看来江春确实不错。

不过这位韩家夫子看向纪炀,开口道:“您要是科考,中举人没问题。”

可以,看来韩家人都知道他是买官的了。

纪炀笑,无奈挥挥身上的官袍:“可惜,没机会。”

刘教瑜也笑,最后小声道:“咱们知县科不科考都行,只此一份。”

韩家夫子想点头,但这又跟他自幼学到的东西不一样,为难之下竟然显得更丧了。

纪炀只好忍笑,跟眼前两位继续商量县试的事。

考过县试的五场之后,一共要选三个最优秀的,赶在三月之前送到潞州城,参加潞州城的州试。

虽说扶江县学子的水平都很低,也就个江春还有些指望,但该去还是要去,他们县城三个举荐名额不能浪费。

再说,今年就当积累经验。

按照纪炀原本的想法,以为水平不到就不送到潞州,谁料还是刘教瑜跟韩家夫子一起看向他。

“名额在这,试试也没事。”

“对啊,考不过就考不过,不能浪费机会。”

“等他们考完回来,还能说说经验,明年会更有把握。”

纪炀挑眉,看来没科考过的人还是不懂啊,这自然按照两位的意思。

县试紧锣密鼓布置,不少知县都给他送来贺信,能开县试,就已经进步太多,大家都为纪炀高兴。

当然也是因为知道纪炀不日要升迁,借着这个由头拉拉关系。

隔壁常华县魏大人别别扭扭,心里虽冒酸水,但也知道怎么回事,甚至亲自过来指点县试。

魏大人都当了许多年的知县,对这事自然手到擒来,让扶江县这次县试顺畅不少。

纪炀也觉得这魏大人是个有趣的人,记下这份恩情。

县试消息一出,官学所有学生都紧张起来,参加县试的,不参加的县试的,都感受压力。

纪炀感觉,这跟考试周应该差不多?

不过紧张也好,大家学习明显更用功了。

特别是已经报名成功的二十一人,有个少年甚至半夜哭着学习,让家里人心疼又好笑,少年还喊着,他平时为什么不用功哇哇大哭。

吓得家里差点让他弃考。

可第二日起来,又被同学喊着去官学,竟也好了。

家里人干脆收拾收拾去扶江县唯一一家庙宇烧烧香,虽说平时不信这个,好歹算个安慰。

没想到过去之后,发现今日这里香火竟然旺了不少,好像都是考生家长们过来烧香求心安的?

说起来以前这里香火还旺盛,各家来此乞求平安,乞求风调雨顺跟家里不要饿死人。

自从知县大人来之后,大家都忙上不少,不再去求虚无缥缈的神明。

庙宇里的和尚们也不敢抱怨,因为县城繁华起来,他们自己种的地也得了丰收,再者他们请了知县大人好几次,大人都没来过。

往年冬祭都在庙里进行,可知县竟然另辟蹊径,不到庙里冬祭,反而去墨子山下的兵士墓。

导致如今兵士墓的香火比他们这鼎盛多了。

但要说埋怨?

这种违心的话怎么也说不出口,可要是去传教?他们也不敢啊,知县对这事管得极严,还让捕快过来说过,他们在庙里做什么他都不管,但要是迷惑百姓让他们不事生产天天祭拜,那就有问题了。

这些事多半不被外人知道,和尚们却明白意思,从那之后老老实实伺候庙宇所属耕田,有信众过来就照顾,平时施医赠药,再也不想其他。

可没想到,这次因为县试的事,竟然又有不少人过来。

这香火也没旺几天。

因为过了二月初九,县试结束,家长们自然不来了。

二月初九辰时进门考试,连着考五场,一直到戌时才出来,考了整整六个时辰。

从考场出来的二十一个少年,个个跟虚脱了一般。

刘教瑜啧啧几声:“这才哪到哪,县试之后是州试,然后还有两次院试。哪个不是连考好几场好几天。”

刘教瑜考过举人,考举人的时候,甚至是连考九天,九天不能出贡院,跟那相比,县试就是过家家。

少年们看着刘教瑜,只觉得心里更敬佩了。

一个县试都把他们折腾的要死,监考跟判卷还都是认识的人。

等以后州试,院试,那岂不是更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