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第 73 章

小知县 桃花白茶 5112 字 2022-11-19

纪炀取了信件回五斗院,还看了鲍主簿一眼,看得鲍主簿目光深沉。

自从纪炀到太新县,这位就没怎么说过话。

但依玉县丞跟韩潇的查探,这太新县里,属他的人最多,都是不起眼的位置,却最能探听消息。

所以自己要修桥的事,他应该知道了吧?

鲍家就没什么表示?

如今的情形,拉裴家,打刘家,忽视鲍家。

鲍家其实并不在意,他家知县安安稳稳种田屯粮。

但如果说到修桥,只怕他家最在意。

之前说过,鲍家在太新县的最右边,也就是最东边,而他们北边有山,南边也有山。

几乎是两山相夹之地,左边便是裴地,但要想要来裴地,必须经过那条几百米宽的河。

最窄的地方也有小一百米。

这样的位置可以想象一下,。

有战祸的时候,此地确实易守难攻。

但平常可是运送个物资都难。

往北过道天险,那地方是关外了,往南翻座大山?不够累的。

所以只能往东或者往西。

东边同样是灌江府的地方,但荒芜得很,要想把种的麦子卖出去,只能往西走。

西边的大河是必经之路。

除非绕上百里的路,算是勉强能过去,但那边又靠近山脉,山贼极多。

相比裴家来说,他们就在中间,官道直通灌江城。

刘家?

刘家那边黑市贸易昌盛,往关外卖不成问题。

只有鲍家,鲍家非常需要在鲍地跟裴地之间修一座桥。

估计以前就有这种想法,可他家低调,而裴家强悍。

鲍家要是提出,在这两地之间修桥,裴家必然要刮成皮不说,修桥费用全都是鲍家出。

费用是一回事。

找不到修桥的工匠又是一回事。

平常的桥也就算了,找普通工匠应该也行。

上百米,甚至两百米开外的桥,放到现在,也要找专业人士勘察。

鲍家久居灌江府,此处又偏僻,他们如何寻得厉害工匠?

在古代,能修上百米大桥的工匠屈指可数。

钱他们可以出,石料可以违规买。

只有人,他们请不动。

再说,让灌江府其他地方得知这件事,上面的官员少不得过来搜刮一圈。

以鲍家谨慎的性子,才不会做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

而且过河运粮,又不是鲍家亲自运,还不是损些农户的事。

所以他们想要修桥,但既然没条件,也没人,所以不算特别急切。

可这是要由伯爵家公子,皇帝派过来的官员来办。

其中最难的工匠根本不成问题。

当初纪炀想修运河,都能找到专门修运河的工匠。

何况修桥?

汴京聚集整个承平国的最好匠人,就算汴京没有,全国还没有吗?

鲍家从在衙门里的眼线里听说此事,肯定坐不住。

纪炀就在等鲍主簿主动找上门。

这种事,谁想开口,谁的让步空间就大。

他肯定不会主动提及,给你们三个地方修个桥吧?

依照他们现在的关系,就算想修,也会拒绝自己,拒绝不是为了拒绝,是为了更好谈条件。

所以纪炀只是隐隐放出消息,等着鲍家来找。

当然,鲍家自然知道这些弯弯绕绕,否则他们早就撺掇其他地方修桥了。

但是这既是连接鲍地跟裴地的好事,更是给鲍家一个窗口。

一个主动接近的窗口。

如果他家主动前来,那不仅是建桥的事,更是主动示好。

纪炀相信,以鲍家那边盘算,不会看不懂这些事。

他要做的,就是等待,然后点拨。

给你机会让你讨好卖乖,可不要抓不住啊。

这约莫就是手里有权的好处。

什么事都不用太主动。

只要一句话一个眼神,下面已经跑断腿了。

他自然不是折腾人的那种官员,他只想让太新县恢复秩序,把百姓们从毫无收获的劳动中拉出来。

纪炀回到五斗院,厅堂已经被烧得暖烘烘。

江小子江乖乖,都在跟着五姑娘读书。

太新县倒是有私塾,只是现在冬日,已经放假了。

炭火旁烤的有芋头,纪炀进门去了去寒气,才坐到三人身边捡了个尝尝。

江小子立刻去端茶,乖乖也帮忙拿东西。

纪炀瞧着笑:“也好,没有白吃饭。”

两人自然知道是开玩笑,做完事立刻回到软塌上写字。

等纪炀喝了一口,才发现是红枣茶。

五姑娘道:“现在喝红枣茶,身上暖和。”

那边平安也自己倒了杯,吃起来甜甜的,很是舒服。

家里有人果然不一样,以往他们忙完,回家也是冰凉凉的。

纪炀拿着信件去另一个桌子上拆,见里面有汴京林家的信,先让平安给了五姑娘,自己则看其他的。

这里面有汴京好友的,还有扶江县的。

不过率先拿出来的信件,还是潞州知州所寄。

应该是潞州知州田兴志出发回汴京之前寄的,上面问候自不用说,又讲自己应该是去工部任职,还调侃,纪炀如果再修运河修路,他更是能帮忙。

仔细想想,田大人去工部并非偶然。

工部虽然各处提及不多,但负责的则是屯田,虞部,水部等差事。

具体便是造东西,印钱,修河渠,修城郭宫室等等。

再想田大人在潞州做的差事,以及他在时,潞州运河加宽加长,下面开耕再有增多,许多城镇扩张。

所以也有预见。

上次工部的人修完运河,可是又去潞州城坐了几日。

估计那会就已经有些定论。

但事情没定下,知州田大人也不好多说。

能进六部任何一个部门,都已经很好了,对这个偏远小州的知州来说,是个不错的去处。

看信件里,应是对此还算满意。

信里更说笑,能去工部,说不定跟纪炀请求汴京给他修运河有关,放在哪都是个大功绩。

纪炀没那么脸大,可能有运河功劳,也有他临时安抚凉西州,以及潞州治理很好的功劳。

后者才是最大的原因。

但田大人去工部,对他来说自然只有好事。

他倒不用修路修运河,但修桥,加固城墙,那还是要的。

这两个一点也不比修路修运河简单。

收起信件,五姑娘那边也已经看完了,惊讶看向纪炀,把信递给他。

林家的信自然要问两个人如今生活如何,身体可好,又问五姑娘适不适应。

后面则是一些朝堂上的事,只是叙述,并未表明自己的倾向。

这约莫就是朝中有人的好处,很多事都不用打听,那边都知道他想听什么。

汴京那边还是一如往常,林家这边有纪炀去灌江府,梁王那边也不示弱。

这些事在汴京的时候,几方人都跟他通过消息。

梁王那边千挑万选,选了个远方子侄,竟然也有些宗室血统,还算强干的一个年轻人过来,就去太新县隔壁的今安县。

明显要跟林家的纪炀比一比,看谁更厉害。

可信件寄出时,这位还没出发,再加上天寒地冻,宗室那边的人估计要年后才能来。

林家还说,不用管今安县的新知县,他们那边也不会主动挑衅。

毕竟大家都想做出成绩给上面看看,内斗的场合不在这种边陲之地。

纪炀见此放心了些,看来梁王虽然自大,但还是有点谱的。

毕竟整肃太新县内部的问题都要费些周折,再来个外部问题,那就会格外麻烦。

但有些事不得不防,在宗室那边的人去隔壁今安县之前,他这边很多事,总要有个了结。

就算不了结,也要暂时熄火,勉强把大家整合到一起。

剩下的也没多说,只讲林家也让王伯帮忙送了东西过去,希望他们两个好好的,以后汴京相见。

最后提到,林家大公子林启,年后也要出去外放,只是让纪炀知悉,并无其他意思云云。

当然信里不会说那么直白,属于明白就行那种。

五姑娘知晓京中还是照常,心里倒不知道说些什么。

但又觉得意料之中,自己在汴京这些年,其实一直都是这么回事。

其他信件多是好友们送过来,滕显还着重说了葫芦动画收益如何如何,让他安心,需要银子再取。

暂时应该不用说了?

收好信件,纪炀安心不少,汴京没什么变化,熟悉的田大人去了工部,都还行。

刚把这些信收好,从外面回来的玉县丞等人已经进门。

众人看着一脸欣喜。

韩潇先开口道:“扶江县官学有个叫江春的学生,大人还记得吗?”

“江夏?江小五?”纪炀自然记得,这可是他们扶江县学问最好的学生。

还过了州试,年初的头一次院试也过了。

等会,现在眼看到十二月,也就是第二次院试也考完了?

玉县丞满脸欣喜地点头:“上面学政巡查,十一月上旬开始第二次院试,中旬放榜,他考过了!”

“扶江县头一个秀才!”

好事啊。

怪不得大家都很高兴。

玉县丞,凌县尉,卫蓝,都是扶江县的人,他们县里头一个秀才,怎么能不高兴。

韩潇不用讲,好歹也是他们韩家夫子教出来的。

怪不得他们四人来的时候那么高兴。

大家一来,平安就给众人倒了五姑娘熬的红枣茶,又围着炉子吃些烤芋头,身上暖和起来。

还好这厅堂够宽敞,否则还不够他们坐的。

五姑娘见他们有话要说,原本想带着孩子下去,纪炀却笑:“没什么是你们不能听的。”

五姑娘不用讲,心思通透之人,平日也有许多好主意。

俩孩子年岁不算小,口风也紧,听就听吧。

其他人自然没意见,反正这屋子里都是自己人。

最近一段时间,纪炀在忙,身边的手下自然也没闲着,现在一一报告来这之后探听到的消息。

大家也不拘谨,都抱着红枣茶围着火炉说话。

玉县丞先道:“太新县的卷宗我几乎都翻过,里面多是裴地的资料,刘地,鲍地,基本上没把各自原先衙门的东西拿过来。”

“不过手下小吏倒是派了过来,现在一共十五个小吏,一家五个,非常平均。”

“但因为刘县丞存在,所以刘地的小吏最得重用。”

玉县丞私下去了解的,肯定是县衙小吏,小吏基本都归他管。

卫蓝以前是副捕头,现在了解的也是捕快。

但说起捕快,他有些无奈,开口道:“太新县共有五十个捕快,裴地自己有二十,剩下三十则是刘地,鲍地一人一半。”

五十个捕快?

纪炀都挑挑眉,边陲之地,确实武德充沛。

卫蓝又道:“这自不用讲,可以说是裴地的人说了算了,捕头副捕头都是他们的人。”

剩下的凌县尉跟韩潇,两个人则跟前面不同。

县尉负责县里治安,可手里没有一个兵士,有定江关的吴县尉吴指挥使在,他基本不会有太大作用。

但不代表他就没用。

这一个多月,凭借他的好枪法,跟裴家私兵联系甚多。

“私兵多懒散,都是裴家的心腹,平日里私兵家种田不怎么收田税,所以甘愿给他家卖命。”凌县尉道,“私兵里还有两个人,看着像是正规军出来,说是原定江关兵士。他们两个带着,私兵才有些模样。”

“裴家私兵除了听这两个人的话之外,那就是裴家主,还有裴家军师的话。”

“不过对裴家军师不大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