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第 81 章

小知县 桃花白茶 5619 字 2022-11-19

裴又锋所说的看看,自然是看看要不要当吴指挥使,不对吴将军的副手。

但去了定江关,肯定会有许多规矩,没有现在这般自在。

他的人,是定江关的五倍!

而且他还有土地!

可话说回来,吴指挥使的手底下的人,一个可以打他手下七八个。

如果是作战的话,那更不用讲,人家会兵法,会战术,说不定还会毫发无损,自己的人只能靠着私自购买的武器讨一点点好处。

不过这是以前。

现在定江关有了纪炀,必然不会像之前那样寒酸。

即使看不上纪炀一心“为民”,裴又锋也不得不承认,只要纪炀能腾出手,绝对会给定江关许多好处。

看他几次三番送东西就知道了。

实际上纪炀并未求定江关为他做过什么事。

他还主动送东西过去。

旁的不说,定期给粮草这种,可是纪炀自己提出的。

而且纪炀的为人,他肯定会为将士们考虑。

给这种人的任地守城,不是件难事。

但他五千兵马!

五千!

到底是去当官,还是继续带着自己的私兵,裴又锋有点难以抉择。

所以他提出,等吴指挥使受封赏的时候去看看,看看再说。

其实裴宸裴县令,也是这样想的,他奉命而来,知县大人讲,如果裴家主想去定江关看热闹,那可以同意。

想到这,裴宸又道:“其实,家主。有纪炀在,他或许不会让我们有私兵。”

私吞田产都不允许,何况私兵。

“急流勇退,当个将士,回头以您的勇猛,说不定也能当将军。”

裴宸转达的话,算是说到裴家主心坎。

他是不聪明的,可谁都能看出来纪炀的决心。

私兵这种事,他只是还没开始收拾罢了。

如果纪炀在这,肯定会说,怎么没开始,这不是正在收拾。

但以裴家主的角度,一切还没开始。

让他放弃这些,真的太难了。

裴宸最后道:“后日跟着汴京来的队伍一起出发,您跟在队伍后面,我给您安排,可能要屈尊换上小吏的衣服。”

裴家主不情不愿点头。

如果不换上小吏衣服,肯定不能跟着队伍前去定江关。

这边事情定下,裴宸总算松口气,一时间不知道自己做的是对是对,又或者是不是太自私。

又或者跟纪炀拼一拼,说不定裴地还能恢复。

想到最后一个可能性,裴宸自己都笑了。

他跟裴家主两个人加起来,也比不过纪炀的聪明才智。

有时候,还是要识时务一点,人家已经给了退路,再不接着,那边会不耐烦的。

裴宸揉揉脸。

快了,做完这些,他就能离开这。

离开这个让他充满负罪感的地方。

裴家这边暗暗要跟着去定江关。

其他两家还想着,以他家的暴脾气,肯定吃不了这个亏,只等着跟之前一样,裴家冲锋陷阵,他们两家跟着吃好处。

纪炀这边终于收到汴京的来信。

说起来,已经是去年年末做的事了,汴京那边终于有了消息。

当时纪炀好友井旭送粮草过来,纪炀让他回汴京见到皇帝时候,如实说这里的情况。

更要说明吴指挥使的军功,再要点兵器过来。

等到年后,朝廷终于把这事拿出来讨论,一直到如今七月十三,总算有了结论。

他给吴指挥使的请封也有结果。

那边犒赏队伍还在慢慢接近,一般到有人的地方,就会展示出皇家威仪,毕竟使者代替陛下而来,陛下所有的排场,犒赏队伍必须有。

所以队伍走得会格外慢,而前面则有送信的提前告知,好让一路官员提前准备。

这也不是劳民伤财,更不是故意折腾使者。

只有一路吹打,一路显出仪仗,一路抬着封赏招摇过市,才让证明陛下对此事的重视,对受封赏的官员重视。

更别说,这是守边关的将士,犒赏三军这句话,可不是骑个马送个信就行的。

按照现代的话说,必须要有仪式感,排场必须大,不然显不出身份。

这种仪式感也很有必要。

七月十六清早。

纪炀带着太新县官民站在太新县主街上迎接天家使者。

那边人还没到,只听到厚重的鼓乐声响起,这种雅乐只有皇家朝廷才能演奏。

所到之处,都会让人知道,是陛下对臣子们的封赏来了。

远远看过去,前面是穿戴整齐的皇家禁卫,后面抬着空的皇帝车驾,车驾所到,证明皇上驾临。

车驾稍稍往后,有个骑着骏马的太监,这太监戴着高高的帽子,身着彩衣,一看就是报喜来的。

估计到太新县之前,这队伍重新修整过,看着格外有精神。

车驾后面跟着长长的队伍,皆带着精神的帽子,衣裳格外漂亮,他们手里抬的,肩上扛的,再有牛车拉的,全都是陛下给的封赏。

一路从汴京而来,沿途过往的城镇全都知道,灌江府定江关的吴指挥使,坚守关卡二十七年,是人人称赞的大英雄。

纪炀看着这排场,就知道朝廷是重视的。

他递上去的奏章也算没白写。

而裴家主更是目瞪口呆看着一切。

那么豪华的车驾,那么尊贵的禁卫,那么高高在上的内官,千里迢迢过来,都是为了吴指挥使?

都是因为他镇守边关?

他呢?

他也干了!

虽说做的不如吴指挥使好,也是由指挥使指挥的。

但他也为承平国流过血!

要说不嫉妒,那都是假的!

就在裴又锋羡慕嫉妒的时候,只见纪炀跟他侄儿都迎了上去,而他只能在原地看着。

自己侄儿都能过去跟天家使者说话,他呢?

他跟在一群不起眼的小吏后面,半步都不能上前。

就连这小吏的身份都是借的!

可这封赏,也该有他的啊。

难道就因为,他不是朝廷的将士?

这个想法让裴又锋嘴里泛酸。

等太新县衙门队伍进到封赏队伍的时候,这种酸意更加明显。

作为太新县最大的两个官员,纪炀跟裴宸都在做前列,跟天家使者同样骑马同行。

其他一概人等只能步行。

步行到定江关?

裴又锋从来没有过啊。

纵然在他还没当家主的时候,去那边也是骑马。

但想到吴指挥使说过的话,他还是咬咬牙跟过去了。

裴又锋跟着汴京来的封赏队伍前去定江关的事,刘,鲍两家都知道。

但他们一头雾水,他跟过去干什么?

纪炀对这些事心知肚明,也知道裴又锋的想法,但这会还是跟天家使者说话。

这次封赏队伍一起去定江关,韩潇肯定也跟了上来,毕竟在定江关还要解决很多事情。

所以衙门干脆交给五姑娘。

纪炀对五姑娘有些信心。

殊不知林婉芸这会有些愣怔,纵然她再大胆,也从未过过这种事啊。

不过她也不是常人,硬生生压住胆怯,学着纪炀平时的模样去处理政务。

封赏队伍前进的速度比平常人走路还要慢点,等到没人的时候,速度才稍稍加快。

纪炀笑着对内官道:“这一路过来辛苦了。”

“辛苦是辛苦的,但能给陛下办差,自是荣耀。”内官笑眯眯道,“伯爵公子近来身体可好?你家林娘子方才匆匆见一面,比在汴京的时候气色还要好呢。”

骑马稍稍落后一点的裴宸裴县令心里愕然。

硬是挤到前面的裴又锋表情差不多。

以前知道纪炀是伯爵家嫡长子,可汴京的内官对他这样客气,足以见他的身份并不是虚的。

纪炀笑:“这里天地广阔,我们夫妇两人为陛下守边关,也觉得畅快,比之在汴京,自然差不多了多少。”

能被皇帝派来的内官,自然忠心耿耿,此刻听着纪炀说话,怎么听都觉得好听。

“好好好,陛下可是十分挂念你们,还怕你们在此地不习惯,方才放在衙门的,都是汴京特产。你跟你家娘子定然会喜欢。”

听内官这么说,纪炀挑眉:“我是喜欢,我家娘子在扬州长大,还请陛下赐些扬州的特产才好。”

内官忍不住又笑,指着纪炀道:“你呀,果然名不虚传。”

两人说家常一般,听得周围人面面相觑,特别是太新县人士。

他们知县大人,真的不同旁人啊。

内官又道:“侯爷家孙儿井旭井少爷,如今已经在兵部任职,虽说是个随从小官,但他做得不错,不过还有件事,倒是不好。”

纪炀看过去,只听内官低声道:“你家庶弟纪驰,今年又没中,听说家里十分生气,让他继续闭门苦读。”

纪炀笑:“他才多大,考不中很正常。”

内官说着这事不好,其实也是笑着讲的,可见知道他们家实际情况。

这会讲对方的倒霉事,只是主动拉近距离。

“是年岁小,但两次不中,也就没有当初天才的称号了。”

纪炀还在汴京的时候,那庶弟何等风光。

十四岁中举,所以让他侧室母亲有扶正的可能。

四五年过去,虽然年岁还不大,但想要压制他嫡长兄,这就难了。

以纪炀现在的功绩,就算三年后他庶弟高中,那也要屈居在他下面。

内官说这话,自然让纪炀安心办差,汴京那边不会出问题。

两人笑眯眯带着封赏队伍缓缓前行。

此刻的定江关早已得到消息。

整个定江关都有些沸腾。

封赏?

给他们指挥使的?

二十七年时间,几乎不闻不问。

现在给封赏?

定江关一千将士简直不敢相信。

听着斥候一点点报告,说是封赏队伍越来越近,还抬着数不清的赏赐。

吴指挥使皱眉,他怎么也想不到,纪炀所说的竟然是这件事。

纪炀说,找到合适的时机,裴又锋肯定会同意放弃私兵,进到军营,甚至没有正式官职也行。

当时吴指挥使还不太相信,但现在却不同。

他好像知道,纪炀怎么“引诱”裴又锋上钩了。

但竟然是这种方法?

给他封赏?

不对,明明是给他封赏的时候,顺便解决裴又锋的事。

即使吴指挥使再不乐观,也知道纪炀为了请封的事,肯定忙了许久。

甚至从去年开始就已经着手在办。

在定江关二十七年,吴指挥使以为,他这辈子就这样了。

纵然当一辈子指挥使,他心里也觉得自己是英雄。

那些虚名对他来说无所谓。

可真到这种时候。

其实还是有点在乎的。

吴指挥使的副将开口道:“指挥使,您要不要刮一下胡子!那可是封赏!说不定还能升官!”

“去去去,什么笨驴,给点封赏就行了,还惦记升官?”吴指挥使摸摸络腮胡,“来,给胡子梳洗一下,算是对得起他们。”

副将其实看出指挥使的紧张。

谁努力不想看不到成果,谁守边的时候不想要那份荣誉?

这并不是说他们不伟大。

而是任何努力都想得到称赞,这是人之常情。

不用吴指挥使吩咐,边关上下抱着说不清的心情开始收拾道路跟营地,以迎接封赏队伍。

吴指挥使梳洗好胡子,站在边关往外看了许久。

二十七年,这会竟然也说不出是什么心情。

要说什么封赏有多重要,不如说朝廷终于看到他们更为重要。

他们这些人的坚守,终于在二十多年后被看到。

这种嘉奖来得太迟,他现在也不能释怀。

可总归是来了,总归没有像那些白头兵一样,没有成为万里一孤城,尽是白发兵。

如此复杂的心情,吴指挥使吴金川守在城楼上,没人知道他在想什么,他也不知道自己在想什么。

七月二十七,行走缓慢的封赏队伍,在即将到达定江关的时候停下脚步。

这一行三百多人,全都换上最后一套干净衣服,鼓乐手重新架起乐器,众人洗把脸,以最好的面貌进到定江关营地。

作为天子使者,他们不能丢陛下的颜面,更要让受封赏的将士们感受到陛下的诚意。

纪炀等人也不例外,不过他跟裴县令还好,毕竟一路骑马。

裴又锋在后面可惨了,全程用脚走路,虽然以他的体力不算什么。

可他在这十一日里,已经感觉到自己跟侄儿的差距。

不管人家那官是怎么来的,可人家就是官。

他就是草民。

这种认知让他很是不爽,对裴县令态度也不算佳。

纪炀看在眼里,心知这事约莫已经成了。

再看看裴县令,他也是愿意离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