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第 104 章

小知县 桃花白茶 2285 字 2022-11-26

纪炀从昌盛三十二年五月底到的潞州做官。

现在已经是昌盛三十八年一月底,算起来,竟然也做了五年半的官员。

虽说前几年都在做知县,但他实际影响力自不用说。

全天下都因为他提出的制肥方法,让粮食或多或少增产,有些地方甚至顺着他的思路做出更好的肥料。

这都是众所周知的事情。

修运河,修道路,修水渠,修石桥。

这些也都是肉眼可见的功绩,更是利国利民的工程。

再加上,扶持贫弱县城,增加百姓收入,维护当地治安,平定乱臣贼子,收复故土。

又是一桩桩好事。

但做这些事的时候。

他既是在承平国办事,既是为民请命。

也是在得罪人。

在潞州的时候还好,反正那扶江县荒芜得很,他怎么优待百姓,怎么分土地,都没事。

顶多是因为鸟粪一类的山泽税,彻底得罪了宗室。

说他们的衣服是鸟粪做的。

即使因为关市税的事挽回一些,但这个笑话已经传遍天下,他们自然还记得。

更别说如今灌江府下大大小小七个盐矿,已经尽数在纪炀的掌控,没有如期在梁王这个宗室之首的手中。

这又是一大仇恨。

好在宗室还依赖关市税,暂时不会跟他翻脸,但绝对不会有好脸。

宗室对他的仇暂时先记下,如果说这还能有调和的话,那接下来一大派系,则是不可调和的矛盾。

当初在潞州扶江县,纪炀惩治流窜过去的豪强,阻止他们兼并土地,已经让许多缙绅之家很是不爽。

缙绅原意是插笏,当官的手里拿的那个板子。

也就是让很多当官的豪强不满。

来到灌江城,纪炀更是“变本加厉”,直接把乡绅豪强兼并的土地重新划分,更是命令灌江府各地重新划分土地。

看似在惩治当地豪强,其实早就引发大地主,缙绅之家的不满。

他们为什么不满?

自然因为他们手里同样握着大量兼并来的土地,未免有兔死狐悲之感。

当官的本就免税,他们利用手里权利,迅速积累大批财富。

再用这些财富用来收购古代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土地,从而滚雪球般拥有惊天财富。

那雷温两家不就是贿赂汴京官员,帮他们隐瞒这样久,也是利益勾结的一种。

细说起来非常复杂。

实际纵观历史,基本都是那几个套路。

建国初期,土地重新划分,百姓日子好过,因为大家都有田地,自给自足。

中期迎来鼎盛。

如果遇到好皇帝,好臣子,那还能延续一段时间。

遇不到的话那建国初期集团的子弟们开始腐朽,开始利用手中权利兼并土地,收揽大批财富。

用西汉董仲舒的话说就是,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立锥之地。

有钱的,大官僚,想方设法逃税,偏偏他们有关系有人脉,还真的能逃。

没钱的反而要多缴税。

然后有钱的更有钱,穷的更穷。

等到底层百姓忍到临界点的时候,自然要推翻政权,重新确立新制度,重新划分土地。

然后又到了建国初期。

又开始上面的套路。

从奴隶制时代的夏商周,劳动的农夫质问不事生产的奴隶主们“不稼不穑,胡取禾三千廛兮?”

再看看自己“无衣无褐,何以卒岁?”

意思是,自己过冬都不知道穿什么,但这些大老鼠们什么都不干,自己种的田,自己打的猎,都是这些寄生虫们。

愤怒到姐姐,此地的奴隶制就此消亡。

然后是先秦,再到大一统王朝,封建社会开始。

压迫农夫们的,从奴隶主变成封君贵族,再到世家大族,缙绅之家,文官集团等等。

税收制度是有改变,那也只是为了那句,能够持续性的竭泽而渔,根本不可能,也不会彻底解决问题。

让自己人动手改革自己的阶层?

没几个人能做到。

最终迎来的只能是覆灭。

再之后每个王朝,几乎都是同样的命运。

没办法,人治的社会太依赖君主的品格能力。

一个人或许能够战胜人性中的贪欲,那其他人呢?

如果遇到一心为民的皇帝,或者遇到唐太宗那种明白民意如水,水可载舟亦可覆舟道理的君主,才能让国家平稳一些。

但意识到也没用,还要有平衡各方势力的能力。

杨广是个大兴土木,大兴基建的皇帝,可他想做的事太过,同样不得善终,强行劳役百姓这也是活该,而且他的目的也不是为了百姓。

说到底,能平衡各方势力的的皇帝太少,所以只有寥寥几个被称为千古名君。

更多的,还是差不多就行的。

如今承平国在这个套路里,明显已经来到文官,武官,外戚,宗室,这些利益集团瓜分“战果”的时候。

大白话讲就是,先祖创业已经成功了!

开始分钱吧?

什么,先祖是看不下去前朝民不聊生,所以起义的?

那跟他们这些后辈什么关系!

幸而这个时间,出现当今皇帝,皇帝手下有过武侯,石恩,危泽方,林敬源,一干能臣。

这都是当初吴将军提过的人名,也是他少年时期,纪炀还没出生时的一干能臣。

所以撑起承平国,让他腐朽的不至于那么快。

也延缓了国内各个利益侵吞财产的时间,让各阶层矛盾缓和了些。

可惜如今已经是昌盛三十八年。